首页 理论教育宏观层面协同对接的内涵:基地+联盟实践探索

宏观层面协同对接的内涵:基地+联盟实践探索

【摘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此来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强化各参与主体间的分工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协同中心,营造良好的技术技能培育氛围,进而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宏观层面上的协同对接,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人的问题,即解决好职教师资制约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培育是一项复杂工程,作为对传统人才培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基地+联盟: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式培育”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其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社会主体,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规划、宏观协同,如制定导向性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共享优质师资、改善管理效能等。

1.政策导向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秀人才支撑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政策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政府部门依靠自身的行政管理优势,可对这些资源加以有效运用和管理,出台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向性宏观支持政策,如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此来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强化各参与主体间的分工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协同中心,营造良好的技术技能培育氛围,进而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力

2.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需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1],一般可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需求性、稀缺性、选择性、地域性等特点,其中稀缺性是资源最重要的特点,即在特定时间段和区域内,与实际需求相比,资源总量是不足的。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不同的使用方向、领域、群体之间的分配,具有时间、空间、数量三大特征。资源优化配置是指通过有限社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促成最大化的社会产出。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教育资源是指组成、维持、参与并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资源,包括各级各类财政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宏观层面上技术技能人才教育资源在总体教育资源中的占比和微观层面上既定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资源在各培养主体间的分配,以期产生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最大产出。研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就是探讨各培养主体(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地方企业)间的配置和协同合作,在总体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培育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3.师资共享

原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黄尧曾指出:“师资问题历来是关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而师资队伍建设也向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也是瓶颈。因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一元化”师资的“二元化”(即“双师型”教师)需求[3]。职业教育师资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在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培训、指导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高速发展,其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企业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涨。就现阶段而言,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教师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的要求,尤其是优秀职教师资缺口更大。

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宏观层面上的协同对接,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人的问题,即解决好职教师资制约人才培养问题。需打破人才引进的藩篱,改革封闭管理模式,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流动性”,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共享机制。

4.信息互通

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要实现政、校、行、企间的深度合作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畅通信息渠道和实现信息共享尤为重要。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主要组织和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加强信息发布,向社会及时公布培训信息、培训政策、技术发展动态、单位信息;政府尤其是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应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预判行业发展前景,做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划,拟定培训的重点方向;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需要提供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培训需求,明确自身的需求信息。其次,各参与主体通过举行理事会、年会、高峰论坛及各类专项洽谈会,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再次,要征集企业技改难题,向社会公布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充当校企结合的纽带,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和技术持续创新。

5.管理协调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不同。政府是引导者,工作重点是加强宏观政策调控,提升管理水平,引导职业教育有序、健康发展;行业协会是地方企业技术性组织机构,具有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先天优势,对本行业人才需求具有前瞻性预判,参与制订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积极参与者,为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提供设备、资金、场所支持,对人才输出予以评价反馈,并直接受惠于人才培养的成果;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具有师资、设备、场地、经验、管理等优势,具有借助政府、行业资源以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范围、提升层次、扩大影响的强烈愿望。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中,各参与主体均有着各自的目标及价值重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难免会侧重于自身所追求的价值目标。需要建立起政、校、行、企协同、统筹规划、细化分工、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使各方主体实现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建立协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各方协同解决问题,确保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平台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