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运作方式实践

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运作方式实践

【摘要】: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和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网站安排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在国家和省级公共培训机构中广泛搜集信息,查新公共实训、技能培训政策,及时公布相应资讯。“基地+联盟”以服务为宗旨,信息服务旨在为企业集中提供实训信息与培训信息,及时更新培训政策,发布实训需求,让服务的宗旨渗透在每一个方面。

1.多渠道汇集信息

“基地+联盟”通过虚拟网站与实体交流两种渠道来广泛采集信息。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和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网站安排专门的网站维护人员,在国家和省级公共培训机构中广泛搜集信息,查新公共实训、技能培训政策,及时公布相应资讯。联盟企业成员也可以通过基地和联盟的网站发布企业信息,宣传和推广企业业务,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塑造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借助基地理事会、联盟年会,及其依托基地和联盟组织的高峰论坛与专项对接会等诸多实体活动方式,进一步汇集信息。如以其人才信息库建设为例,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收集到1000多条人才信息,可查询从高级至高级技师技能人才的相关信息。到2011年6月,就全面实现了涵盖整个绍兴市及周边地区所有技能人才的信息查询。多年的运作,使得基地和联盟的网站成长为让联盟企业及其公众了解国家、省、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的政策资讯窗口,也是绍兴市政府与高职院校发布培训信息的重要渠道。

2.提供专业化服务

基地和联盟网站以其专业性为社会的培训事业及其合作机构的实训事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的主体就是其三大中心职能:公共实训、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如在公共实训模块,根据绍兴市机电数控、纺织、印染、建筑等重点发展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各工种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学习包”、“培训包”。“学习包”资源包括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考证流程、应知课件、应会课件等。现已开发中级以上等级“学习包”和“培训包”18个,每个“培训包”包含若干培训模块,按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每一单项职业能力建立培训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培训包”和培训模块接受培训和考核。近年来,基地陆续完善有关网络化培训资源,实现网上学习和预报名。如某学习者想参加维修电工高级工培训,可以先登录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点击“维修电工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学习包,了解该工种该等级的培训考核申报条件和培训考核内容;点击“培训指南”学习包,了解报名办法、培训预约、考核申请和考核时间等;同时可点击“培训包”、“学习包”进行网上相应的理论课件学习、熟悉相关技能操作过程、预约技能培训等。再如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网站,其内设的“合作需求”栏目,即是将联盟企业的需求实现了网络化呈现,使得联盟网站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需求信息和合作意向达成区域,实现了网站的增值性服务。

3.着力宣传与展示

一是以“我”与“人”为中心,加大“基地+联盟”的宣传力度,扩大“基地+联盟”的影响力。首先以“基地+联盟”自身为中心,重点展示和宣传两个机构正在开展的工作。如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专辟“走进我们”“新闻中心”栏目,绍兴市培训联盟专设“关于联盟”、“联盟动态栏目”,专事宣传“基地+联盟”的做法和目前工作动态。

二是以“技能”与“文化”为两翼,着力宣传和营造绍兴市技术技能人才及其技能培训的风采。首先,着力宣传绍兴市内在各领域及其新型行业的领军人物,彰显绍兴市的工业兴市、创新强市的发展战略中“高新技能”这一领域的“人”的作用。如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网站的“大师名师”栏目中集中展示了现代化生产大师级人物,如绍兴市工业自动控制周云水技能大师、绍兴市钢结构焊接张高章技能大师、绍兴市精工钢构曾祥文技能大师、绍兴市数控加工胡晓东技能大师等,让外界看到绍兴市在工业现代化技能领域中强有力的技能队伍。其次,绍兴市作为“文化名城”,蕴含传统文化意蕴技能领域的技能大师自然也是展示的重点之一,如绍兴市根艺张瑜技能大师、绍兴市泥人宓技能大师、绍兴市绍兴菜研发茅天尧技能大师、绍兴市黄酒酿造胡志明技能大师。“学员风采”栏目在于展示各个专业实训室学员的实训情景。通过宣传绍兴市技能培训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彰显实训基地的师资培训力量,同时展示绍兴市公共实训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就。

三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为联盟企业提供集中的企业形象展示平台与实训、培训的实时信息。“基地+联盟”以服务为宗旨,信息服务旨在为企业集中提供实训信息与培训信息,及时更新培训政策,发布实训需求,让服务的宗旨渗透在每一个方面。在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网站专设“成员风采”栏目,收入联盟企业94家,如绍兴中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裕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奥德汽车有限公司、浙江金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知名企业,以此展示各个联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产品及其技能培训的中心点。企业方面的信息由企业自身提供,目的是打造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让同类公司在一个公平的信息平台内得以展示自身的优势,并能通过一个集聚性的平台让公众熟知企业本身,对于企业的形象宣传大有裨益。

【注释】

[1]何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新华社.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4‐24].

[3]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11.

[4]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丁亚金.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Z3):73—76.

[6]方桐清.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担当——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6—77.

[7]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11—12.

[8]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3):16—17.

[9]韩伟平.论校企合作双赢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9(18):36—37.

[10]武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1—24.

[11]詹立平,赵鑫.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11):92—94.

[12]戴新忠.对高职科研大讨论的几点启示[J].交通职业教育,2011(1):33—35.

[13]王旭明.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N].中国青年报,2009‐12‐02.

[14]熊丙奇.高职的真正“短板”不是科研,是教研[DB/OL].[2009‐12‐3]http://edu.people.com.cn/GB/xiaoyuan/112258/10505520.html.

[15]任君庆.科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N].中国青年报,2010‐01‐02.

[16]徐士萍.不要将科研神秘化[N].中国青年报,2009‐12‐21.

[17]杨德山.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50—151.

[18]张小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方向与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35—39.

[19]刘洪一,杨东铭.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37—39.

[20]仲耀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7—29.

[21]桂德怀.高职院校科研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29—31.

[22]王晓华.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发展战略的探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03—105.

[23]田锋社.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28—129.

[24]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25]班中考,黄洁.论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2002(3):65—68.

[26]赵玲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3—64.

[27]郭峰.社会文化批判:大学文化不应缺失的品格[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58—162.

[28]徐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与内容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3):28—32.

[29]眭依凡.大学与“大学文化”[J].求是,2004(8):49—50.

[30]沈琳,徐文峰.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途径的探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18—20.

[31]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职教论坛,2006(9):13—15.

[3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袁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3]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