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技能培育的实践探索

基地+联盟:技能培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三个层次,由浅入深,构成了校企文化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1.泛化:企业风采的巡回展示企业文化影响高职教育最常规的做法是通过宣传和展示的方式,让企业理念层面的内容泛化到大学文化中。技能文化节同样是一个企业广泛参与、企业文化深层渗透的舞台。更进一步的措施是,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创生出一

一般认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理念融合、载体融合与制度融合[28],最终形成人的行为文化。其表现形式即借助宣传和展示方式的“泛化”认知性融合,借助企业情境在校园的场所、物品中直接体现的“物化”熏染性融合,以及借助频繁的学生活动或制度化呈现的“内化”养成性融合。三个层次,由浅入深,构成了校企文化融合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

1.泛化:企业风采的巡回展示

企业文化影响高职教育最常规的做法是通过宣传和展示的方式,让企业理念层面的内容泛化到大学文化中。“基地+联盟”近年来多次组织开展企业风采巡回展示活动,如将企业简介、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制作成展板、展品,到各个会员学校进行巡回展示,让学生提前了解联盟的优秀企业,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去联盟企业就业铺路。这种集中宣传和展示的方式尽管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出于“先入为主”的熟悉原则,对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至少对高职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思想冲击,使其对未来的就业环境有个基础的认知。

2.物化:企业氛围内设为教学环境

著名教育学者眭依凡曾说:“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29]校园文化的“物化”也是大学最为看重和最多采用的一种影响途径。在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将企业的环境和企业的文化直接搬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中来,让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模拟情境和企业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内建设企业文化展示长廊,将优秀会员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引入实训基地建设中。这一方面在于展示绍兴支柱企业的风采;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与优秀企业同成长的观感。

或者直接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方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训室、展示室。如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结构形式与企业车间相似(见图3‐2),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环境,教师相当于是车间主任(师傅),根据实际工作成绩给予学生实训成绩。基地推行“6S管理”,对学生设备使用、产品归类、阶段检查、安全管理以及职责划分等管理明确,做到“清理、整顿、清扫、规范、素养、安全”,提供全真或者仿真企业环境。基地还从其他企业聘请相关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专职实训指导师,达到逼真的实训模拟效果。这种做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技能人才培养中,使得实训本身的模拟情境更加真实。

亦有将具备产业文化特征的内容变成校园环境一部分的做法,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4月完成的将杭钢集团“SY1314蒸汽机车”火车头变成学校一道景观,2014年6月完成的圆融雕塑矗立学校行知广场等做法,无不是将这种工业文化的物化标志传递给正走在职业化道路上的高职学生。还有,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多年前沿河建设的具备绍兴市地方民居特色的文化长廊,就有对传统的建筑和工艺文化进行传承的意味了。

图3‐2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的现代制造业实训中心的“6S”标志

3.内化: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更为强大的影响方式,是将表层的宣传和可能产生的物化效应进一步推进,让企业的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建立起对企业文化充分的认同感。作为一种内化的途径,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的技能运动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技能文化承载的作用。[30]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加大力度,整合资源,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制度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每年斥资百万,搭建起“技能文化节”的育人平台。“技能文化节”在每年的4—6月间举办,4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为开幕日,6月初举行闭幕式,采取学校主办、各二级教学单位承办、企业参与、中职院校协同参加,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的方式,开展“技能运动会”、“技术技能人才大讲坛”、“技能大师工作室”、“冠军风采墙”、“校园名人交流会”、“浙工院之星”、“校企合赛”等活动,达到了提高学生技能本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校的技能优势、丰富技能文化内涵的良好效果。技能文化节同样是一个企业广泛参与、企业文化深层渗透的舞台。每年的技能文化节都能吸引许多知名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通过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企业文化宣传片展播、企业文化校园展等企业文化全方位展示,企业冠名校园活动、企业参与校园活动等校企文化多角度互动,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企业典型工作流程技能大赛等校企文化平台搭建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赛中,为比赛提供项目方案、裁判等资源,有的更是直接派员工来校参赛,与学生同台竞技。这些比赛以企业实际业务为竞赛内容,在企业真实情景中实施,由企业专家来评判竞赛结果。如纺织工程分院与江苏南通三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绍兴雪晴绒线公司共同举办了“三思杯”纺织面料创新设计竞赛和“雪晴绒线杯”针织面料创新设计竞赛,由企业提供“订单”,让学生“照单设计”。汽车分院与绍兴一汽清风4S店联合举办汽车营销竞赛,由4S店提供8款车型进行模拟销售,3位销售经理担任专家评委,综合比拼参赛学生的营销能力。设计与艺术分院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从竞赛规则的制定到竞赛结果的评定,企业技术人员都全面参与,实现了竞赛规则与企业标准相衔接。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提升了竞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与企业技术能手的水平差距,更能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中,由内而外、从心灵到行为接受洗礼,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基地+联盟”在集中资源与学校一起推进技能文化节的同时,还组织了诸多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对接活动,力图将企业优秀文化要素融入校园建设、学生实习、教师培训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2012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优秀企业文化专题片展播”活动,精功集团、万丰奥特、春晖控股等许多联盟成员单位的优秀企业文化专题片进入校园进行展播。更进一步的措施是,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创生出一种耦合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新型高职特色文化,让高职院校的文化具备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指向即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具企业化特征,使得企业文化和高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产教融合、校企对接的过程中,“基地+联盟”的存在将这种文化的对接变成了常规性的工作。首先出于宣传的需要,“基地+联盟”会通过集体性的展示活动将企业文化通过某一形式进行集中呈现,汇聚以成声势。但是宣传活动本身是“季节性”的,其影响也会存在断续。于是,“物化”的途径应运而生。没有哪种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像高职院校一样,能够完整地去创造一个工作的情境来锻造一种职业,并且这种全真或模拟的情境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被固定下来。正如企业的文化既存在企业员工的内心,是职员的心理契约,也在企业的建筑物、工作环境中予以体现,这种文化的物化形态进一步被搬进实训场所中,并发挥着真正的潜移默化效应。然而,物化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高校不可能将其所有场景企业化,但“内化”是有可能的。内化的方式在于在校园文化之中巧妙地嫁接企业文化,并希冀通过长期的运作使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渗透融通,进而生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态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