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校企协同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

基地+联盟:校企协同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

【摘要】:然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于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借助于校企合作这一主要途径予以实现[7]。“基地+联盟”的优势就在于这一平台蕴藏着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既能直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能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基地的设备条件,满足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需求。“基地+联盟”的运作采取的方式就是一方面为联盟企业优先提供优秀的毕业生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满足培训需求。

高职院校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然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于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借助于校企合作这一主要途径予以实现[7]。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技术技能人才直接对口向企业输出。企业期待就职员工能够达到无缝对接,最希望省去再培训和重新适应的环节。作为生产性部门,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愿分出精力去承担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问题,更期望这一环节在员工的就学期间解决。因此,高职院校保持与企业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基地+联盟”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以平台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及其毕业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作为链接高职院校与企业桥梁的“基地+联盟”平台,若想获得企业的青睐,让广大的企业群体踊跃地加入这一平台,其前提是企业能够通过这一平台获得利益。通过“基地+联盟”平台,企业最为看重的是高职院校能否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甚至能够直接针对企业的特殊岗位订单式培养人才。其次是针对已有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再提升的问题,企业希望通过平台提供切实的培训和教育,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技能,并能通过员工的再教育过程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如果使企业觉得这个平台能够满足其需求,达到其预期成效,高职院校再以此去谋求相应的合作事宜就显得顺畅得多。

因此,校企合作的症结从来不是校企无法实现对接的问题,而是一切的校企合作事宜是否能使在高校获得实惠的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的问题。可见,校企合作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问题[8]

“基地+联盟”的优势就在于这一平台蕴藏着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既能直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能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及基地的设备条件,满足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需求。“基地+联盟”的运作采取的方式就是一方面为联盟企业优先提供优秀的毕业生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满足培训需求。而企业的回报方式是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优先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并通过资金捐赠或无偿提供相应设施等方式,与高校开展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