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技能协同培育实践探索

基地+联盟:技能协同培育实践探索

【摘要】:于是,信息服务成为“基地+联盟”的一个先行功能,进而形成其信息服务为保障的运行机制,主要以“基地”和“联盟”的网站建设为载体。其次,高校最具优势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基地+联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人才服务自然成为另一主导性运行机制。“基地+联盟”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将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手段,进而形成了以技术服务为手段的运行机制。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兼具人才培养(实训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就其校内定位而言,更多地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实训,是本校学生实训课程开设的重要场所;就其社会定位而言,还需承担起绍兴市公共实训的功能,不仅是绍兴市行业企业实践技能再教育的场所,还要承接市内其他中职、高中、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训性课程。因此,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其实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一个关键性桥梁,但其主体定位还是公共性的社会服务。

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主要具有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员,是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的联络性平台。因高校的四大功能中每一功能的内部实际上都蕴含了其他三大功能的内容。如此,“基地+联盟”虽以社会服务为主体,但兼有其他各项功能。

“基地+联盟”在运行过程中,其运作机制依循高职院校的四大功能,运作主体是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的协同,以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主要内容(见图3‐1)。

图3‐1 “基地+联盟”协同运行机制

首先,作为虚实结合的双平台(公共实训基地为实体平台,职业培训联盟为虚拟平台),其主要是对外服务的,自然需要一个联络外界的信息服务功能。于是,信息服务成为“基地+联盟”的一个先行功能,进而形成其信息服务为保障的运行机制,主要以“基地”和“联盟”的网站建设为载体

其次,高校最具优势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基地+联盟”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人才服务自然成为另一主导性运行机制。以人才服务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力求服务的双向性,即一方面高校以“基地+联盟”为就业的出口,优先向联盟企业输送针对性服务人才,为联盟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等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以其产品和资金优势与高校共建实训室、实验室,优先吸纳联盟高校的教师下企业锻炼,以此来反哺高校的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

再次,相对于本科院校或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优势不在理论性的学术研究方面,而在技术创新。在科研服务功能中,技术服务构成了高职院校以科研反哺社会和企业的主要方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看重的也是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优势。“基地+联盟”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将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手段,进而形成了以技术服务为手段的运行机制。

最后,作为派生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在“基地+联盟”的协同育人机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是企业形象塑造需要借助高校这块阵地,企业文化的提炼、总结与宣传也需要高校的参与;二是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将企业文化融入自身的人才培养中,以营造出仿真型的职业化情境。“基地+联盟”在长期的运营中,借助与诸多联盟企业亲密接触之利,自觉承担起校园文化和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的传承创新,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