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技术人才培育

基地+联盟: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技术人才培育

【摘要】:一是政府部门要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法律政策的出台、财政补助的拨给、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职业教育的监督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办学力量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促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更大的人才红利、推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勃勃景象。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等。

高职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着重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它更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因此,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根据自身的性质、类型、层次、结构,办出自身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从多年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的特质与生存发展之本,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利益、价值上的冲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政府行政主导协调缺位、行业企业配合程度低是其外在体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则是其内在表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因而如何加强政、校、行、企之间的沟通交流,突破政、校、行、企的合作瓶颈,提升协同人才培育效应,正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突破关门办学、封闭教育的局限是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要求,同样也必须适时做出科学的应对与调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高教系统,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都必须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等相适应;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某一所高校的运行,其权力运行、教学运行、科研运行、财务运行、后勤运行等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循环。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作为具备跨界特质的一种教育,不可能实行封闭的自我发展模式,而必须采取“大职业教育”观,努力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多主体、多因素的合力作用,解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这既是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自主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2.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协同共进发展是政、校、行、企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

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虽然从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其目标、性质、任务等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赢取自身利益,扩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承担并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贡献等。作为教育活动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基本功能,而要发挥其功能首先必须了解进而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满足外部环境对职业院校的服务需求。从以上三者的职责、功能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实质上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各有各的目标、任务,但要完成其使命与职责,必须相互提供支持与依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三者之间的资源整合共享、实现协同共进发展是它们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依托政府与企业的支持,获取更多优质的公共性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服务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美誉度的有力选择

当前,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民众中的吸引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而优则仕”与传统“劳心者与劳力者”人才观念认识误区,以及现实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薪资待遇、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对弱势,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中被轻视、歧视甚至是漠视;另一方面,这与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不一致上,学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部门要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法律政策的出台、财政补助的拨给、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职业教育的监督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办学力量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促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综上所述,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可以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营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动力,促使职业教育实现从单纯自我发展到合作发展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基地+联盟: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式培育”模式正是这种认识及相关实践的结晶。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创建以来,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以往的探索中,更多的是侧重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虽然在实践中也重视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联系不够紧密、合作层次不高且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始终存在。为此,学校一直在探索、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坚持“多元协同、共育人才”的教育理念,构筑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和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创新协同人才培育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实践的结果。

2006年,绍兴市委、市政府经过周密考虑、充分论证,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公共实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和服务平台。2006年11月,公共实训基地奠基动工,一期设备投资规模1.22亿元,由地方政府和学校按1∶1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并于2008年4月正式落成。该基地是浙江省首家建成运行的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行政关系上隶属于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运行,公共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实训基地的社会化职能,2011年8月成立了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的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联盟成员包括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骨干企业。联盟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市县互动等方式开展培训,形成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责任到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2014年,学院启动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建设,计划五年内,政校双方各投入5000万元,新建现代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8大中心。2015年,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