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地+联盟: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基地+联盟: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摘要】:[24]2.关于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的研究王晓云按照产学研合作方式不同,将合作模式分为政府推动型、协同方式的主建型、协同方式的联建型和合作方式的共建型。学生2年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编制顶岗实习指导文件、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力量、质量保障上共同协作培育人才。

1.关于协同育人动因的研究

吕海萍、龚建立等(2004)对浙江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和障碍机制,认为研究发展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发展需要、生存压力、已有合作关系、培养人才、政府政策和提高知名度,而影响协同创新的障碍有技术供给方的技术不成熟、企业缺乏“二次创新”、协同的管理能力。[20]李祖超和梁春晓(2012)在对高校协同创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自我发展需求、利益驱动、外部诱发转化成内驱力等三方面因素;外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推动、社会心理、市场拉动等因素。[21]罗兴武(2012)认为,企业集团举办高职院校既是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借助企业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优势开展职业教育[22]梁雪松、郑雅萍(2013)认为,校企联盟的动因可以归纳为协同教育校企共赢,协同教育可以满足双方各自的目标,可以降低双方的经营成本,可以使双方文化互相渗透,可以更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23]汪建云、王其红(2014)认为,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院、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24]

2.关于协同育人的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王晓云(2005)按照产学研合作方式不同,将合作模式分为政府推动型、协同方式的主建型、协同方式的联建型和合作方式的共建型。[25]陈立泰和叶长华(2009)根据不同要素所处的地位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政府推动型、大学主导型、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联合开发模式五种类型。[26]何郁冰(2012)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27]王茂莉(2012)针对高职院校现行文化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平台应由政府、学院、企业、行业的协同联动平台弹性构成,应由教育文化、企业文化、人文文化等几个维度构成。[28]季青春和考宏涛(2013)基于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战略,从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校所)协同、其他协同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的策略。[29]刘明生和王玲(2013)认为,进行协同育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需要解决好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者、培养内容、如何培养和评价六个问题。进行协同育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关注四个重要环节,即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与教学制度改革。[30]黄坚、谭喜庆等(2013)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高职院校应主动将企业、职场、社会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内化为学校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求,形成“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和“开放训练、协同训练和全方位训练”的全新体系;以课程为支撑,以校内外实训为路径,将课堂内外训练、竞赛与顶岗实习、校外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打通学校和企业、职场、社会的关节,切实增强职业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结合和协同育人。[31]吴御生(2014)认为,高校激发、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路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协同育人企业,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管理,为合作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使企业能在协同育人中获得人才收益。[32]

3.关于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1)订单式协同育人模式

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西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机械特色专业为重点,与日本欧姆龙公司建立联合培养关系,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联合策划合作方案、联合制订培养计划、联合打造教学团队、联合推行现场教学、联合实施双向管理、联合建设实训基地、联合构建评价体系的具有西北特色的“校企七联合”欧姆龙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3]苏南地区高职院校订单式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共编教材、校企共管学生、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校企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选订单班学生。[34]

(2)顶岗实习协同育人模式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全面启动了“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2年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1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编制顶岗实习指导文件、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力量、质量保障上共同协作培育人才。[35]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运行与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创新了以“顶岗实习”为主线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6]

(3)现代学徒制式协同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院、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等企业合作,探索“四个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实现了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一体化;在学习环境构建中引入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在相应工位上标注操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信息,实现了上课情境与工作情境一体化;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有机结合,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实现了课程与项目一体化;通过学生毕业工作与企业招聘工作相结合,实现了学生毕业与就业一体化。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开始聘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实施“带徒工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每位“师傅”最多收6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学院、师傅、徒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内含考核指标)。“师傅”不擅长理论教学,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师傅”每年要为“徒弟”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学习机会。学院设立“企业学习日(月、周)”,建立企业学分认定制度及其与课程学分之间的互换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徒弟”进入企业学习。[37]

(4)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式育人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开放办学,广泛运用社会资源,健全“学院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体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立体推进,整合优化教育运行功能,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应用服务等高校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38]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展了构建政校企战略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引领职业教育集团走“政产学研”发展之路,破解职教集团改革难题。

总之,现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产教协同的文章都是从“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述的,而从协同论视角对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尤其是结合典型案例、实证案例进行研究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才能做到“人才强国”,因此,社会的每一层次都应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的作用。政、校、行、企多元主体携手培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