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云里村内里庄微改造实践

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云里村内里庄微改造实践

【摘要】:上林县云里村内里庄是2013年南宁市的城乡统筹试点。内里庄位于南宁市上林县云里村,是众多广西村落中极其普通的一个自然村,发展较晚,经济较为落后。图3.3.39云里村内里庄3.3.5.1现状解读与问题判断村庄概况。内里庄位于南宁市上林县大丰镇,距县城6千米,距来宾至平果高速公路上林互通6.5千米,交通便利。图3.3.40村庄现状建筑风貌④村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图3.3.41村庄规划鸟瞰效果重点改造,凸显乡土景观风貌。

当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城乡整体改革的重要时期,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南宁市作为广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通过一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批综合示范村,实现以点带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上林县云里村内里庄是2013年南宁市的城乡统筹试点。内里庄位于南宁市上林县云里村,是众多广西村落中极其普通的一个自然村,发展较晚,经济较为落后。尽管其保留较完整的山水空间,周边自然资源丰富,但整体并不突出,村落自身条件也一般,外出务工的人多,村庄正在失去活力。如今,村民通过挖掘自身的资源、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对于这样一个资源一般、经济又不好的典型乡村,如何通过一种节约经济的方式实现其更新和发展,尤其在空间改造层面上,内里庄项目具有较为普遍的研究意义,可以为日后广大乡村改造更新提供范本。

图3.3.39 云里村内里庄

3.3.5.1 现状解读与问题判断

(1)村庄概况。

内里庄位于南宁市上林县大丰镇,距县城6千米,距来宾至平果高速公路上林互通6.5千米,交通便利。村庄呈以水系(云里湖连通)为中心的盆地形态,四周皆为海拔150~500米的丘陵低山。用地从西向东地势渐高,西面地势平坦,为广阔的耕地。从区域空间格局来看,村庄坐落于山环水抱的山水格局中,周边田园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图3.3.39)。

(2)主要问题。

①山水空间环境遭到破坏。村庄水资源丰富,分布有大量水塘,早先为连通的水系,与云里湖连通,呈现出山环水绕的空间格局。后来水塘被家庭承包,因而被分割成若干面积大小不等的鱼塘,导致水系淤积堵塞,水质下降,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山水空间环境。

②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薄弱。村庄原有水塔一座,基本可以满足村民用水需求,但从村庄长远发展看来,仍需扩容;村庄内生活污水未统一收集处理,均以自排形式排向村庄的公共水域;村庄生活、生产出行主要依赖村级道路,道路线形受地形及现有建筑影响较大,村庄支路大多无法满足机动车通行要求;医疗、娱乐、商业等服务设施简陋。

③农房建设无序,缺乏特色。村庄内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主要道路和水塘东侧,从西向东依势而建,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砖瓦房和土坯房。新建砖瓦房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建设失控,分布散乱,见缝插针,超高建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村庄虽为壮族聚集区,处于壮文化圈,但村庄的环境遭到破坏,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致使村庄风貌缺乏辨识性,整体风貌缺失(图3.3.40)。

图3.3.40 村庄现状建筑风貌

④村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村庄改造前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甘蔗种植和外出打工、家禽散养,第二、第三产业规模很小,人均年收入约3300元,低于上林县人均年收入平均水平和全区平均水平。单一的经济结构使村庄经济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削减了乡村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丧失活力,从而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5.2 发展规划与建设措施

从“有机更新”和“谨慎更新”理论出发,从新的角度和操作模式提出建设思路,强调“微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因地制宜适度改造,尊重村落原有的传统空间肌理社会结构,保护原生态乡土文化,以实现村庄的保护和更新。

(1)雾里水乡,活态传承传统村落肌理。

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注重水环境治理,优化空间结构,恢复山水格局。疏通整治内里、寨里、外里三个相连村庄的现状水塘,形成整体连贯的景观水系,沿岸设置亲水设施,打造活力生态绿轴,有机联系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配套、农家乐三大功能板块;增加山体绿化和耕种作物的种植,保护村落周边风景林;依据地形梳理村庄对外的道路交通关系,在确保交通通达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活态传承过去“山环、水绕、田袤、多雾”的 “雾里水乡”特色风貌(图3.3.41)。

(2)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公共设施配套。

采取原地改建模式,慎砍树、少拆房,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对现有各类建筑摸底,拆除农用杂房和牲畜禽舍,利用清整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增设风雨广场、健身场地等公共活动场地,提升居住环境品质,丰富乡村生活内容。与周边村庄联动发展,在内里庄、外里庄、寨里庄、云里村的中心交会处设置集行政办公、医疗、农贸、商业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配套区。根据《南宁市村庄编制技术指导意见》,将服务中心建筑规模控制在600平方米以内,道路路幅控制在7米以内,合理控制规模,以满足实际需要为主,从而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优化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有产业支撑、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图3.3.41 村庄规划鸟瞰效果

(3)重点改造,凸显乡土景观风貌。

将改造分为近景和远景两个空间层次的改造,近景保留部分传统土泥外墙,远景以白墙为主。同时,对村庄入口、中心场景、公共绿地等重要节点进行改造,有效控制村落景观风貌。这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改造方式既能够延续文脉,突出风貌特色,同时又避免了大拆大建的大量资金投入,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图3.3.42)。

图3.3.42 村庄中心场景改造效果图

图3.3.43  村庄建筑改造效果图

(4)控制建筑细部,传承壮乡文化。

村庄为壮族聚落,但其传统建筑有别于山区壮族的干栏形制,为砖木结构的全地居形式,双坡顶,外墙抹泥,石头墙裙。如今传统建筑留存下来的很少,都被拆建成现今常见的红砖平顶房,毫无特色,只保留门前建有影壁的习俗。在建筑改造方面,规划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重点控制宅门、窗户、屋顶、影壁等细部风貌,统一材料、形制和色调,建立设计图库。用传统福禄寿文化及中国梦作为宅门和影壁的表现主题,植入壮族文化元素,打造“百福之门、吉祥影壁”,凸显当地的壮乡风情(图3.3.43)。

(5)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建。

引入民营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村企合作,实现以企带村;政府主要提供政策、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将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引入龙头企业,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通过多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减轻资金压力,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3.5.3 实施效果

村庄建设于2014年12月通过自治区验收,已完成村庄建设(建筑、基础设施、水系、景观改造),特色产业(桑菇大棚、百香果约13.3公顷,油菜20.0公顷,珍贵树种3万棵,高产水稻约33.3公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民主管理等工作,开始挂牌经营农家乐,实施成效良好,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图3.3.44)。

图3.3.44 云里村内里庄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