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宁笔山村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风貌保存完好,祖传清代民居群落

南宁笔山村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风貌保存完好,祖传清代民居群落

【摘要】:笔山村属于丘陵地貌,全村总面积约700公顷。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有以“花屋”为代表的清代民居群落,居民均为李氏家族。图2.3.13笔山村鸟瞰村落格局。图2.3.14笔山村空间格局图2.3.15笔山村空间序列建筑特征。走廊及屋顶围栏均用砖石搭建,采用“十”字镂空砌筑。图2.3.16笔山村宗祠图2.3.17笔山村传统民居细部装饰图2.3.18笔山村传统民居剖视图2.3.19笔山村传统民居平面图2.3.20笔山村传统民居立面图2.3.21笔山村传统民居剖面

(1)概况。

笔山村位于南宁市横县平朗乡,距南宁市区约70千米。笔山村属于丘陵地貌,全村总面积约700公顷。村落的兴起源于古代唯一的江海陆联运的茶马驿道,明代初期朝廷在此设置笔山驿,明清时期商贾往来孕育了笔山村。开村立基始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整个村落地形高差大,根据地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有以“花屋”为代表的清代民居群落,居民均为李氏家族(图2.3.13)。

图2.3.13 笔山村鸟瞰

(2)村落格局。

笔山村依山傍水,树木葱郁,其位置、朝向、布局的选择基本按照“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传统建筑布局观念要求。住宅多以院落式为主,宅前水塘,宅后高树。村落呈圈式布局,外围普种树木。村落整体被群山环绕,聚大自然灵气于一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村落街巷空间狭窄,曲直多变,从建筑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层次丰富,户与户之间可分可合,村落边界明确,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图2.3.14、图2.3.15)。

图2.3.14 笔山村空间格局

图2.3.15 笔山村空间序列

(3)建筑特征。

笔山村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年代基本为清代到民国时期。村落历史建筑以“花屋”为代表,该建筑因灰雕和木雕上都描绘了富贵牡丹的图样,门窗上都雕刻了精致的图案,到处都是花卉的图样,所以老百姓习惯称其为“花屋”。其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历经200多年的持续扩建,现存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共72间,是壮族干栏及客家围屋建筑的综合体。花屋主要建筑节点有照壁、前庭地坪、正门(山门)、庭院、前厅、木隔屏(照壁功能)、天井、正厅、后堂、后花园等,整个建筑群共有大大小小15个独立却又互通的院落。“花屋”主厅堂内立有约8米高的以“双凤朝阳”为主图案的镂空木雕神龛,下设牡丹、缠枝莲、蝙蝠等花雕供台及中堂家具,这些是其技术精华所在。

“花屋”侧房是一座三层小楼,是壮族干栏及客家围屋建筑的融合。其宅基为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底层布置厨房、杂物等空间,楼上两层为生活起居空间。建筑采用石材墙基与青砖墙体作为承重结构,屋面为木构架,与局部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承载青瓦屋面。整座建筑物外墙十分封闭,仅开有6个尺度极小的窗户,具有极强的防御性。走廊及屋顶围栏均用砖石搭建,采用“十”字镂空砌筑(图2.3.16至图2.3.21)。

图2.3.16 笔山村宗祠

图2.3.17 笔山村传统民居细部装饰

图2.3.18 笔山村传统民居剖视

图2.3.19 笔山村传统民居平面

图2.3.20 笔山村传统民居立面

图2.3.21 笔山村传统民居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