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芦圩古镇

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芦圩古镇

【摘要】:图2.2.1芦圩古镇鸟瞰南街格局采用传统仿生造物法则,整个形态与龙相似,龙头在北,龙尾在南,分头铺、二铺、五铺等,各个铺段就像龙的身节,各个巷道就像龙爪,由北向南蜿蜒伸展,气质古朴。图2.2.2芦圩古镇空间格局图2.2.3芦圩古镇街道空间建筑特征。芦圩古镇传统建筑以黄氏古宅为代表。

(1)概况。

芦圩古镇位于南宁市宾阳县城,距南宁市区约67千米,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图2.2.1)。芦圩古镇地处南宁、来宾、贵港三地交接地带,为其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芦圩古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刚开始时,圩南同仁街几家卢姓人家在此摆设粥铺,卖粥谋生,乡邻百姓称它为“卢家粥铺”。后来,此地居民逐渐增多,商业集中,发展成为圩市,改称为“卢圩”。后改“卢”为“芦”,是芦圩古镇之始源。

南街为芦圩古镇仅存的历史街道,位于宾阳县城北面,与古宾州城隔江相望,是紧连古宾州城的一条历史最悠久的古街。南街紧邻古宾州城城墙,处宝水江南岸,由青石板铺筑,自北向南延伸,因其街道绵长,故又被称为“五里街”。街道两侧多为两层的商住建筑,其间散布着南桥、接龙桥、城隍庙、灵应祠、二铺庙、天后宫、节孝坊、张家庙、江西会馆、黄家古宅等历史遗存。南街两旁后面大小水面星罗棋布,形成街巷、建筑、水的空间格局,颇有江南水乡之气韵。

(2)街道格局。

图2.2.1 芦圩古镇鸟瞰

南街格局采用传统仿生造物法则,整个形态与龙相似,龙头在北,龙尾在南,分头铺、二铺、五铺等,各个铺段就像龙的身节,各个巷道就像龙爪,由北向南蜿蜒伸展,气质古朴。南街北端街口路宽4米,整体线条流畅,空间收放自如。街巷空间层级与尺度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南街街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古宅间相互联系的主干街道,道路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为(1~2)∶1,空间宽敞但不空旷,令人愉悦,南街的大部分路段属于此类尺度;另一类是作为次级道路的狭窄巷道,道路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小于1∶1,空间压抑而让人倍感神秘,南街支巷及通往白莲村、同义村的巷道均为此类尺度。同时,南街周边有保存较完整的大小鱼塘、荷塘等水面20余处,宝水江从南街北段街口流过,形成“宝水衔街,河塘相伴”的水景空间格局(图2.2.2、图2.2.3)。

图2.2.2 芦圩古镇空间格局

图2.2.3 芦圩古镇街道空间

(3)建筑特征。

南街历史建筑呈两种形态:一为沿街道带状布局的线形形态,其建筑为居住与商住型;二为以氏族宗祠为中心集中环绕布局的组团状形态。沿街建筑平面尺度为小开间、大进深,居住型建筑沿街面多采用凹口形式的过渡空间,而商住型建筑临街面为传统铺面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布置模式则相同,均采用以天井为中心来组织空间布局,天井在解决建筑空间采光、通风和排水问题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纳凉、休闲与交流的场所。院内天井多由青石板铺就,满足了人们“四水归堂、财源滚滚”的聚财心理。建筑内外墙体采用青砖砌筑,天井照壁及两厢挂落为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图2.2.4)。

芦圩古镇传统建筑以黄氏古宅为代表。黄氏古宅坐落于芦圩镇南街头铺街,分老宅和新宅。古宅位于街之左,坐东朝西,进深约42米,开间约13米,总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古宅共分为四进,其中一、二进为客厅,三进为正堂,四进为后院。一、二、三进之间由青石镶嵌的3个天井将各进连接,厅堂左右两旁各有一条用青砖砌成的笔直狭长的廊道通向宅居各处,两条廊道内各排列5间客厅和住房,按男左女右、尊卑长幼的次序用以住宿和迎送宾客。厅堂的隔墙之后为后院,设有厨房仓库、作坊、晾衣场。客厅间的宅门,由刻有“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如意吉祥”等字样的优质木料制作而成。屋顶上檐角高翘,建筑造型独特新颖,体现了黄家官宦和书香世家的气派(图2.2.5至图2.2.9)。

图2.2.4 芦圩古镇传统民居细部装饰

图2.2.5 芦圩古镇黄氏古宅鸟瞰

图2.2.6 芦圩古镇黄氏古宅模型

图2.2.7 芦圩古镇黄氏古宅立面

图2.2.8 芦圩古镇黄氏古宅剖面

图2.2.9 芦圩古镇黄氏古宅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