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南宁市出台《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2013年出台《南宁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随着历史建筑保护相关法规的颁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及修缮利用,南宁市更大范围内的更多历史建筑将得到有效保护,将更有利于发掘其历史意义和价值。表3.1.1南宁市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存在问题。目前,南宁历史建筑保护法规对不法分子的约束力不强,对一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依然缺位。......
2023-09-22
对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从国家及地方层面而言,均有重要意义。
(1)当前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核心思想的法律,因“以人为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规划理念而在全国受到追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城乡统筹原则出发,规定了城乡规划的编制必须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统筹兼顾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专门针对乡镇和村庄规划,规定了引导乡村合理建设、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的条款,充分体现了乡村规划保护传统村庄、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②乡村振兴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由此可见,为顺利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政府不仅出台了许多新政策,而且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在此宏观背景下,对传统村庄的建筑风貌进行研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内涵就显得尤为迫切。
③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遍及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对传统社会的生活空间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历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聚落中的“社会和谐”正在被物化了的“经济成就”和“现代化”等理念所取代。民族文化是一条长河,传统村庄文化是一种流变和动态的文化,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然而,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不能脱离传统的本土文化,否则这种社会文化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研究南宁传统村庄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还原传统村庄里和谐社会的真实一面。
(2)南宁城乡发展的需要。
①建设“文化广西”“文化南宁”的需要。传统村庄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地理区位相对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尚未受到大规模建设的破坏而保存着独特的城镇风貌。村落,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其沧桑变化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古今时空中人事景物、累积经年的文物智慧与风华。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传统村庄是体现这些特定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类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也是当地人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因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必须深入传统村庄,尊重其发展规律,重拾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广西”“文化南宁”的深刻内涵。
②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需要。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南宁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作为典型的南宁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其富有特色的风貌、肌理、表征是南宁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经济舞台上,南宁的许多文化企业仍然坚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没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事实上,南宁的传统村庄,不仅是该地区民众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物质载体,而且是今天南宁的原型及其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起点,只有不断地挖掘、加工和创新,才能步入市场,走向世界。
③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传统聚落连同那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其大规模消逝发生在短短几十年。在近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都被摧毁了。在片面理解发展的情况下,对老房子手起刀落、义无反顾地破坏。然而,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国内旅游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发展,对历史建筑、传统聚落、地方文化的思路开始有所转变。首先,面对庞大的旅游人口,新景点的开发尤为迫切。其次,在快速变化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追逐发展的现代人不免要偶尔驻足回首,涌起一丝怀旧的情绪。在这个新的脉络下,历史建筑、传统聚落开始被有意识地打造成新的旅游商品,祖先们留下来的老东西不再是发展的绊脚石。反过来,文化旅游有可能是地方发展的战略选择,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有关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文章
2000年,南宁市出台《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2013年出台《南宁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随着历史建筑保护相关法规的颁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及修缮利用,南宁市更大范围内的更多历史建筑将得到有效保护,将更有利于发掘其历史意义和价值。表3.1.1南宁市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分布情况存在问题。目前,南宁历史建筑保护法规对不法分子的约束力不强,对一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依然缺位。......
2023-09-22
那朗村地处南宁市雁江镇东南部,距南宁市区100余千米,总面积约200公顷。那朗村属于局地小平原地貌,区域水系发达,水体从北、东、南三面环绕,西侧与良田接壤。那朗村始建于明代末期,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为汉壮文化交会地带,现存天井院式明清住宅50余栋。图2.3.107那朗村空间格局建筑特征。图2.3.108那朗村传统民居图2.3.109那朗村传统民居剖视图2.3.110那朗村传统民居剖面图2.3.111那朗村传统民居立面图2.3.112那朗村传统民居平面......
2023-09-22
持续更新,延续风貌。同时,保护非物质因素的稳定与延续,引导村民在生活生产方式、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方面延续传统、传承文化,并积极汲取新的养分,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规划设计部门要主动调查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并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开发商要保证村民在保护性的开发中受益,或者补偿他们由于保护传统聚落与历史建筑而丧失的机会成本。......
2023-09-22
图2.2.1芦圩古镇鸟瞰南街格局采用传统仿生造物法则,整个形态与龙相似,龙头在北,龙尾在南,分头铺、二铺、五铺等,各个铺段就像龙的身节,各个巷道就像龙爪,由北向南蜿蜒伸展,气质古朴。图2.2.2芦圩古镇空间格局图2.2.3芦圩古镇街道空间建筑特征。芦圩古镇传统建筑以黄氏古宅为代表。......
2023-09-22
坛洛老街始建于明代末年,历史悠久,一条街记录并传承了这一方土地所滋养的文化,真可谓“江水聚灵气,老街存古风”。坛洛老街曾是一条商业长廊,也是文明的传送带,当年古镇的大部分商店、客栈等都集中于此。图2.3.101坛洛老街空间格局图2.3.102坛洛老街街道空间图2.3.103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视图2.3.104坛洛老街传统民居立面图2.3.105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剖面图2.3.106坛洛老街传统民居平面......
2023-09-22
根竹坡之名来源于其地形地貌,建村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主要姓氏为邓、陈二姓。根竹坡地处邕江上游,地形特征明显,山丘、水体、溪流、微小盆地纵横交错。锦江村根竹坡地势较为平坦,村落整体布局依坡就势,以密集组团形式聚集,住户较为集中。图2.3.63锦江村根竹坡传统民居图2.3.64锦江村根竹坡传统民居剖视图2.3.65锦江村根竹坡传统民居平面图2.3.66锦江村根竹坡传统民居立面图2.3.67锦江村根竹坡传统民居剖面......
2023-09-22
雁江古镇老街位于南宁市隆安县西侧,距南宁市区90余千米,建镇始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其中最具特色的是4座孔明井和3条古街。随着隆安金鸡滩水电站的建成蓄水,雁江镇成了电站的主库区。雁江古镇老街多为三层骑楼式建筑,平面功能为底层商业,二、三层居住。图2.3.89雁江古镇老街空间格局图2.3.90雁江镇街道空间图2.3.91雁江古镇老街骑楼剖视图2.3.92雁江古镇老街骑楼剖面图2.3.93雁江古镇老街骑楼立面图2.3.94雁江古镇老街骑楼平面......
2023-09-22
缸瓦窑村位于南宁市良庆区,与风景秀丽的青秀山隔江相望,邕江从村边流淌而过。历经清代的“那黄窑”,民国的“缸瓦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缸瓦窑村”,该村逐渐发展壮大。缸瓦窑村因陶而兴,村落大多建于山坡上,顺应地势层层而上,功能上生产与居住有机结合。图2.3.95缸瓦窑村空间格局图2.3.96 缸瓦窑村传统民居图2.3.97缸瓦窑村传统民居剖视图2.3.98缸瓦窑村传统民居剖面图2.3.99缸瓦窑村传统民居立面图2.3.100缸瓦窑村传统民居平面......
2023-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