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

【摘要】:对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从国家及地方层面而言,均有重要意义。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需要。研究南宁传统村庄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还原传统村庄里和谐社会的真实一面。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经济舞台上,南宁的许多文化企业仍然坚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没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历史建筑和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从国家及地方层面而言,均有重要意义。

(1)当前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核心思想的法律,因“以人为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等规划理念而在全国受到追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城乡统筹原则出发,规定了城乡规划的编制必须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统筹兼顾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专门针对乡镇和村庄规划,规定了引导乡村合理建设、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的条款,充分体现了乡村规划保护传统村庄、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②乡村振兴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由此可见,为顺利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政府不仅出台了许多新政策,而且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在此宏观背景下,对传统村庄的建筑风貌进行研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地方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内涵就显得尤为迫切。

③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遍及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对传统社会的生活空间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历史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聚落中的“社会和谐”正在被物化了的“经济成就”和“现代化”等理念所取代。民族文化是一条长河,传统村庄文化是一种流变和动态的文化,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然而,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不能脱离传统的本土文化,否则这种社会文化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研究南宁传统村庄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还原传统村庄里和谐社会的真实一面。

(2)南宁城乡发展的需要。

①建设“文化广西”“文化南宁”的需要。传统村庄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地理区位相对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尚未受到大规模建设的破坏而保存着独特的城镇风貌。村落,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其沧桑变化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古今时空中人事景物、累积经年的文物智慧与风华。作为某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传统村庄是体现这些特定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类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也是当地人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因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必须深入传统村庄,尊重其发展规律,重拾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广西”“文化南宁”的深刻内涵。

②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需要。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南宁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作为典型的南宁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其富有特色的风貌、肌理、表征是南宁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经济舞台上,南宁的许多文化企业仍然坚守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没有强烈的意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事实上,南宁的传统村庄,不仅是该地区民众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物质载体,而且是今天南宁的原型及其迈向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起点,只有不断地挖掘、加工和创新,才能步入市场,走向世界。

③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传统聚落连同那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其大规模消逝发生在短短几十年。在近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都被摧毁了。在片面理解发展的情况下,对老房子手起刀落、义无反顾地破坏。然而,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国内旅游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发展,对历史建筑、传统聚落、地方文化的思路开始有所转变。首先,面对庞大的旅游人口,新景点的开发尤为迫切。其次,在快速变化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追逐发展的现代人不免要偶尔驻足回首,涌起一丝怀旧的情绪。在这个新的脉络下,历史建筑、传统聚落开始被有意识地打造成新的旅游商品,祖先们留下来的老东西不再是发展的绊脚石。反过来,文化旅游有可能是地方发展的战略选择,甚至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