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左传《晏婴论和同》:政治包容多元,齐景公被驳神仙方士之说

左传《晏婴论和同》:政治包容多元,齐景公被驳神仙方士之说

【摘要】: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⑥,子犹⑦驰而造焉。按,晏婴以此劝齐景公在政治上应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不求绝对的统一。按,齐景公向往神仙方士之说,晏婴稽古以驳之。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驱车前来。

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之。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昭公二十年》

注 释

①沛:在今山东博兴南。

②虞人:掌山泽之官。

③皮冠:诸侯打猎时所戴,故以之召唤虞人。

④守道不如守官:国君召唤,本应前往,现在虞人不进,是恪守官道而弃常道。

⑤韪:肯定。

⑥遄台:在今山东临淄附近。

⑦子犹:梁丘据,齐国大夫。

⑧醯:醋。醢:肉酱。梅:味酸,调味也用梅汁。

(chǎn):炊煮。

⑩“齐之以味”三句:味道太浓或太淡,都由厨师加以调和。齐:通“剂”,调剂。济:增加。泄:减少。

⑪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五味和谐,君子食之,可使内心平静。君子:有德行的人。

⑫“君所谓可而有否焉”四句:意谓臣下对国君所认为的可行与不可行,不应苟同。献:指出。

⑬不干:一谓政令本身不违礼制,一谓民人不致违犯政令。

⑭“亦有和羹”四句:出自《诗经·商颂·烈祖》。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戒:备。平:其味适中。鬷嘏:通“奏假”,招请神灵到来。

⑮五味:辛、酸、咸、苦、甘。

⑯五声:宫、商、角、徵、羽。

⑰气:声音由气来发动。

⑱体:奏乐有刚柔阴阳之体。

⑲三类:《风》《雅》《颂》三类。

⑳四物:用四方之物以制成乐器

㉑六律:审定音乐高低清浊的六种标准,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㉒七音:五音再加上变宫、变徵。

㉓八风:八方之风。

㉔九歌:歌九功之德。九功:古谓六府三事为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㉕德音不瑕:出自《诗经·国风·豳风·狼跋》。瑕:瑕疵。

㉖“若以水济水”四句:梁丘据如此,如同以水调水,索然无味;如琴瑟只弹一音,无人爱听。

㉗同之不可也如是:所以不应该仅是相同。按,晏婴以此劝齐景公在政治上应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不求绝对的统一。

㉘而:如果。

㉙爽鸠氏:传说为少皞氏的司寇,最早在齐地居住。

㉚季荝:传说为虞、夏时诸侯。因之:继承下来。

㉛逢伯陵:殷时诸侯,姜姓。

㉜蒲姑氏:商、周之际诸侯。

㉝“古者无死”三句:如果自古以来人都不死,那么始居齐地的爽鸠氏当长享安乐至今,齐地也就不归你齐景公所有了。按,齐景公向往神仙方士之说,晏婴稽古以驳之。

译 文

十二月,齐景公到沛地打猎,用弓招唤虞人,虞人没有前来。齐景公派人把他抓来。虞人辩解说:“从前我们先君打猎的时候,用红旗招唤大夫,用弓招唤士,用皮冠招唤虞人。下臣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进见。”齐景公就释放了虞人。孔子说:“遵守道义不如遵守职守。”君子觉得这话说得很对。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驱车前来。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只是同而已,哪里算得上和?”齐景公说:“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和就像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禾烧煮。厨师加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君子吃后,内心平和。君臣之间也是这样。国君所认为可行的其实也有不可行之处,臣子就指出不可行之处而使可行的部分更加完善。国君所认为不可行的其实也有可行之处,臣子就肯定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部分。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调和的羹汤,已准备完毕。神灵来享而无所指责,上下都没有争心。’先王调匀五味、和谐五声,是用来平静内心,助成政事的。声音也像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互相组成的。是用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刚柔、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君子听了,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德行就和协。所以《诗经》上说:‘德音没有瑕疵。’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国君认为行的,他也说行;国君认为不行的,他也说不行。如同用水去调剂水,谁能吃得下去?如同琴瑟只发出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不应该相同的道理和这是一样的。”

齐景公喝酒喝得很高兴,说:“从古以来要都没有人死,那该有多快乐啊?”晏子回答说:“从古以来要都没有人死,那么就只有古人的快乐了,国君哪能得到快乐?往昔爽鸠氏最初居住在这里,季荝沿袭下来,又由有逢伯陵沿袭,再由蒲姑氏沿袭,然后太公沿袭居住。古人如果没有死,就只有爽鸠氏的欢乐,这并不是国君您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