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晋籍谈数典忘祖|《左传》书摘要与译文

晋籍谈数典忘祖|《左传》书摘要与译文

【摘要】:十二月,晋荀跞①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②。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译文十二月,晋国荀跞去成周,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荀跞揖让籍谈请他回答。宾客退出去后,周景王说:“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他历数典故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

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

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昭公十五年》

注 释

①荀跞:即知文子,晋卿。

②籍谈:籍氏,名谈,又称籍父,晋大夫。介:副使。

③伯氏:伯父,此处是对荀跞的尊称。下文叔氏即叔父,是对籍谈的尊称,因为荀跞、籍谈和周王都是姬姓后代。

④明器:重器宝物。

⑤荐:贡献。彝器:礼器和食器的总称。

⑥拜戎:对付戎狄入侵。

⑦唐叔:周成王同母弟,晋国始封君。

⑧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周文王讨伐密须,得到鼓和大辂,就用来检阅军队。密须:姞姓国,在今甘肃灵台西。

⑨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阙巩国出产的铠甲,周武王曾经用来战胜商朝。阙巩:周初小国,周武王灭之,为周族卿之采邑。

⑩参虚:指晋国,因晋国为参星分野。

⑪襄之二路: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大辂、戎辂。

⑫戚钺:斧钺。秬鬯:黑黍酿造的酒。

⑬东夏:晋文公称霸,征服齐、鲁、郑、宋等国,它们都在晋国东边,故称。

⑭“夫有勋而不废”六句:是周景王具言周室对晋国的赏赐。旌:表彰。文章:旌旗。

⑮子孙不忘,所谓福也:意为晋国不仅得到了周王之“分”,也得到了周王之“福”。

⑯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杨伯峻引顾炎武《日知录》载,意谓忘记了彝器,是“福祚之不登”,哪里配称为叔父?

⑰孙伯黡:籍谈远祖,曾任晋国正卿,主持国家大政。

⑱辛有:周朝大夫。二子:次子。董:人名

⑲于是乎有董史:董入晋,和籍氏共同主管晋国典籍。

译 文

十二月,晋国荀跞去成周,参加穆后的葬礼,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后,除去丧服,周景王和荀跞饮宴,用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周景王说:“伯父,诸侯都有器具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揖让籍谈请他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从王室得到宝器,用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进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戎狄和我们相邻,又远离王室,天子的威福不能到达,对付戎人都还来不及,怎么顾得上进献彝器?”

周景王说:“叔父,你难道忘记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胞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的宝器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这些,而居住在参星的分野,统治着戎、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酒、红色弓、勇士,文公都接受了,保有南阳的田地,安抚征伐东边的诸侯,这不是分得的宝器又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在策书上,用田地来奉养,用彝器来镇抚,用车服来表彰,用旌旗来显耀,子子孙孙不忘记,这就是所谓的福。这种福祚都没记住,叔父的心思在哪儿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以主持国家大事,所以称为籍氏。等辛有的次子董到了晋国,在这时就有了董氏的史官。你是管理典籍者的后氏,为何忘记了这些?”

籍谈无法回答。宾客退出去后,周景王说:“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享有禄位了吧!他历数典故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