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襄王派王子带乱,狄女被废,狄人怪罪,周襄王杀王子带

周襄王派王子带乱,狄女被废,狄人怪罪,周襄王杀王子带

【摘要】:周襄王派此二人发动狄军伐郑,此番狄女被废,二人恐怕狄人怪罪,故拥王子带作乱。周襄王感谢狄人,想立狄君之女为王后。冬天,周襄王派使者来报告王子带之难,说:“不穀没有德行,得罪了母亲宠爱的弟弟王子带,如今野居在郑国的氾地,谨以报告叔父。”夏四月初三,周襄王进入王城,在温地抓获太叔王子带,在隰城把他杀了。

夏,狄伐郑,取栎。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婪,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王又弗听。

初,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惠后将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齐,王复之。又通于隗氏。王替隗氏。颓叔、桃子:“我实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王曰:“先后其谓我何?宁使诸侯图之。”王遂出,及坎欿,国人纳之。

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适郑,处于。大叔以隗氏居于温

……

冬,王使来告难,曰:“不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敢告叔父。”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天子无出,书曰“天王出居于郑”,辟母弟之难也。天子凶服、降名,礼也。

郑伯与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氾,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僖公二十四年》

注 释

①狄伐郑:滑国原为郑国附属国,滑国叛郑附卫,郑国遂起兵讨伐,攻入滑都,滑人乞降。郑军回国,滑人又去归附卫国。于是郑人再伐滑国。此时周室与卫、滑两国相好,周襄王便派人到郑国替滑人讲和。郑国怨恨当年周惠王回国不赏给郑厉公重器,又怨襄王偏爱卫、滑,就不听王命。周襄王大怒,遂引狄人伐郑。

②栎:郑地,在今河南禹县。

③富辰:周大夫。

④甘昭公:即王子带、太叔带,封于甘,谥曰昭,周襄王同母弟。

⑤替:废黜。隗氏:指周襄王所娶狄女。

⑥颓叔、桃子:皆为周大夫。周襄王派此二人发动狄军伐郑,此番狄女被废,二人恐怕狄人怪罪,故拥王子带作乱。

⑦先后:指去世的惠后。此句谓襄王不愿手足相残,使先后泉下怪罪。

⑧坎欿:地名,在今河南巩县东南。

⑨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国语·周语中》云:“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则此四人当皆被杀。

⑩氾:地名,在今河南襄城南。

⑪温: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⑫母弟:当为“母氏”。

⑬鄙:野居。

⑭臧文仲:鲁大夫。

⑮奔问官守:即“奔问左右”之意,为谦恭之辞。

⑯简师父:周大夫。

⑰左鄢父:周大夫。

⑱凶服:穿着凶服。降名:周王使者称“不穀”,是以诸侯自称天子,是自降身份,因此是降名。

⑲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皆为郑大夫。官:指周王随官。具:器用。

译 文

夏天,狄人攻打郑国,占领了栎邑。周襄王感谢狄人,想立狄君之女为王后。富辰劝谏说:“不可以。臣听说:‘报答的人已经疲倦了,可施恩的人还没有满足。’狄人本性贪婪,君王又开启了他们的贪心。女子受惠没有止境,她的怨恨也就不会终了,狄人必将成为祸患。”周襄王还是不听。

起初,王子带受到惠后的宠爱,惠后准备立他为太子,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王子带逃亡齐国,周襄王又让他回来。他又和隗氏私通。周襄王废黜了隗氏。颓叔、桃子说:“是我们指使狄人攻打郑国的,到了这地步,狄人恐怕会怨恨我们。”于是他俩就拥戴王子带,率狄军攻打周襄王。周襄王的侍卫们准备抵御,襄王却说:“如果杀死太叔,先王后将会说我什么?宁可让诸侯来想办法解决。”周襄王于是出逃,到了坎欿,国都的人又把他接了回去。

秋天,颓叔、桃子拥戴王子带,率狄军攻打周襄王,大败周王军队,俘虏了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周襄王逃奔到郑国,居住在氾地。王子带和隗氏居住在温地。

……

冬天,周襄王派使者来报告王子带之难,说:“不穀没有德行,得罪了母亲宠爱的弟弟王子带,如今野居在郑国的氾地,谨以报告叔父。”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受难在外,岂敢不赶快去慰问左右?”周王派简师父去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到秦国报告。天子是无所谓出国的,《春秋》记载说“天王出居于郑”,是说他避让同母弟所造成的祸难。天子穿着凶服,以诸侯之名自称,在这种情况下是合乎礼的。

郑文公和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三人一起到氾地慰问天子的随从人员并检查供天子用的器物,然后听取郑国自己的政事,这是合乎礼的。

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

……

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戊午,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僖公二十五年》

注 释

①文:指晋文侯姬仇,曾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立国。

②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县东南。

③隰城:在今河南武陟。

④享:设宴招待。醴:甜酒。

⑤宥:敬酒,劝人饮食

⑥隧:隧葬。天子葬于隧道,诸侯葬于露出地面的羡道。

⑦王章:周天子所用的典章制度。

⑧代德:指新王朝建立。

⑨原: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茅:在今河南修武县西北。

⑩南阳:地在黄河北,太行山南,故名南阳,相当于今新乡地区,上述四邑均属南阳。

译 文

秦穆公驻军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襄王回朝。狐偃对晋文公说:“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没有比勤王更好的办法了。诸侯会因此而信任你,而且这又合乎大义。继承文侯的事业,且在诸侯中宣扬信用,现在是时候了。”

……

晋文公辞退秦军,顺黄河而下。三月十九日,晋军驻扎在阳樊。以右军包围温地,以左军迎接周襄王。夏四月初三,周襄王进入王城,在温地抓获太叔王子带,在隰城把他杀了。

初四,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襄王用甜酒招待他,并命他向自己敬酒。晋文公请求死后用隧葬,周襄王不同意,说:“这是天子的礼制。还没有取代周朝,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所憎恶的。”周襄王赐给晋文公阳樊、温、原、茅等地。晋国从此开始开辟南阳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