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穆公德报怨,以泛舟之役助晋荐饥

秦穆公德报怨,以泛舟之役助晋荐饥

【摘要】:冬,晋荐饥①,使乞籴②于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⑤,命之曰泛舟之役。译文冬季,晋国再次发生大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意谓已背弃秦国的施惠而不与其城,结怨已深,如今就算接济秦国,也无济于事。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僖公十三年》

注 释

①荐饥:连年歉收引起饥荒。

②籴(dí):请求购进粮食。

③子桑:即公孙枝,秦大夫。

④携:离,离心。

⑤雍: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凤翔南。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译 文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大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子桑:“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次给予他们恩惠,如果他们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如果他们受了我们的再次恩惠却不报答,其百姓必然会生叛离之心,百姓生叛离之心后我们再去讨伐,他们失去众人支持,必败无疑。”秦穆公又问百里奚:“给他们吗?”百里奚说:“天灾流行,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发生。救济灾荒,抚恤邻国,这是道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分。”

丕郑的儿子丕豹在秦国,请求趁此机会伐晋。秦穆公说:“我厌恶的是晋侯,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过?”于是秦国向晋国运送粮食,运粮的船队从秦雍都到晋绛都接连不断,人们称之为“泛舟之役”。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僖公十四年》

注 释

①庆郑:晋大夫。

②虢射:晋大夫。

③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比喻曾许诺割给秦国的土地,毛比喻卖给秦国粮食。意谓已背弃秦国的施惠而不与其城,结怨已深,如今就算接济秦国,也无济于事。傅:通“附”。

④无损于怨:指给粮不能减少秦国对晋国的怨恨。厚:增强。寇:指秦国。

译 文

冬,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拒绝了。庆郑说:“背弃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就是不祥,激怒邻国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丧失了,凭什么来守护国家?”虢射说:“皮都已经不存在了,毛能附着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有祸患时谁来周济你?不讲信用就会发生祸难,失去援助必定会失败,这是通常的道理啊。”虢射说:“就算给粮食,也不会减少秦国对晋国的怨恨,反而增强了它的力量,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百姓也会抛弃你。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更何况是有深怨的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出去时说:“国君一定会为此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