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生态修复成果

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生态修复成果

【摘要】:襄阳城市水资源状态的安全情况东西部地区差距悬殊,以谷城县和南漳县东部行政区划边界连线为分界,呈现出断崖式下降的态势。从市域层面看,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的主要症结和高风险区域在中心城区,尤其是樊城区和襄城区。两者水资源压力较大、响应力度严重不足、状态不佳,三者评价结果叠加,大部分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为严重不安全等级。

(1)襄阳城市水资源“压力、状态、响应”安全评价结果

基于Arc GIS平台,绘制单因子安全评价空间分析图,将其矢量数据结果栅格化,设置像元大小为30 m×30 m。采用栅格计算器,通过空间栅格数据加权叠加,并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进行安全等级划分,得到襄阳城市水资源“压力”“状态”“响应”三项指标的安全评价结果,见图4-35~图4-37。

图4-35 襄阳市各区县“压力”指标安全评价空间分析图

图4-36 襄阳市各区县“压力”指标安全评价各等级面积占比统计图

图4-37 襄阳市中心城区“状态-响应”指标安全评价空间分析图

(上:“状态”指标安全评价;下:“响应”指标安全评价)

襄阳城市水资源压力整体呈现中间低、两端高的格局。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市区(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及宜城市压力相对较大,其中襄城区远高于其他区县,因此将襄城区范围内的小流域确定为高压力(GYL)小流域。虽然各区县之间降雨量和水土流失情况等自然压力差距不大,居民生活和农业用水量也较为接近,但市区及宜城的植被覆盖度远不及其余区县。其他区县良好的自然本底,能极大提高其蕴藏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襄城区虽工业企业并不多,但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万元工业用水量较大,是导致其处于严重不安全等级的关键原因(图4-37)。

襄阳城市水资源状态的安全情况东西部地区差距悬殊,以谷城县和南漳县东部行政区划边界连线为分界,呈现出断崖式下降的态势。其中,评价得分最低的为樊城区,处于严重不安全等级,故将樊城范围内的小流域确定为低状态(DZT)小流域。这主要是因为樊城的人口规模较大,河流水系相对其他区县较少,所以其人均及地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仅为271m3/人、43.8万m3/km2。襄城区和襄州区人口密度低于樊城区,水系也相较于樊城区更为丰富,但相较其他区县城市化程度更高,得分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6位,均处于较不安全等级。

襄阳城市水资源“响应”指标评价得分均较低,居民和相关单位对于水资源的保护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各区县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和人们的节水意识均不高。其中,襄城区形势最为严峻,将其所涉及的小流域确定为低响应(DXY)小流域。

(2)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果

将“压力”“状态”“响应”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空间分析图(图4-38、图4-39)。评价结果显示: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情况呈明显的空间分异,西部各区县安全情况明显优于东部。从市域层面看,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的主要症结和高风险区域在中心城区,尤其是樊城区和襄城区。

由于当前襄阳市市区之间开发程度严重失衡,樊城区是襄阳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襄城区是襄阳文化、旅游高地,所以其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程度远高于襄州区,维系各项人类社会活动的所必需的水资源耗损量较大。两者水资源压力较大、响应力度严重不足、状态不佳,三者评价结果叠加,大部分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为严重不安全等级。而襄州区虽同为襄阳市市区,但当前其城市化发展略微滞后于樊城区和襄城区,相比周边县市,人口和经济更为发达,生态环境较差,植被水涵养能力不足,所以其综合评价结果基本处于较不安全等级。

图4-38 襄阳市各区县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空间分析图

图4-39 襄阳市各区县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各等级面积占比统计图

在市区层面,根据襄阳城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数据本身的分布特征,确定高、中、低及单项薄弱小流域单元并进行统计区分(图4-40、表4-13)。

图4-40 襄阳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及小流域单元叠合图

表4-13 襄阳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高安全-中安全-低安全-单项薄弱”小流域统计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