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襄阳城市地理位置及水文概况:城市水系统安全评价与生态修复

襄阳城市地理位置及水文概况:城市水系统安全评价与生态修复

【摘要】:襄阳毗邻神农架林区和丹江口水库,市域范围内有隆中风景区、襄阳古城等重要的人文、自然资源,是湖北省区域生态建设、水系治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襄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是鄂西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襄阳市水资源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0.15亿m3,其中过境水量429.29亿m3,本地水资源60.86亿m3。襄阳市中心城区水系纵横,分布较为均衡。

(1)地理区位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图4-1),毗邻豫、渝、陕地区,地处汉江中游,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东西两端相距220 km,南北两端相距154 km,边界线长1332.8 km。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汉江从市域中部穿流而过。襄阳下辖三县三市三区,市域面积19700 km2,其中襄阳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北部,处于汉江、唐白河、小清河交汇处,城区东西宽约21 km,南北长约29 km(图4-2)。

图4-1 襄阳市在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图

图4-2 市区及中心城区在襄阳市的位置

(资料来源:《襄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

未来湖北省域将逐步建成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即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三个大都市区(武汉都市区、襄阳都市区、宜昌都市区)为支撑、以连接都市区间的城市发展轴为纽带、大中小城镇协调、特色分明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襄阳市位于两条城市发展轴的交汇处,是重要的发展节点(图4-3)。襄阳是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逐步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推动以襄阳为中心的经济圈(襄阳、十堰、随州)建设。襄阳毗邻神农架林区和丹江口水库,市域范围内有隆中风景区、襄阳古城等重要的人文、自然资源,是湖北省区域生态建设、水系治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图4-3 襄阳市区位分析图

襄阳是鄂西北地带向腹地梯度推移的过渡地区,自古为汉水流域重要物资集散地、鄂西北商业重镇,承担着鄂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作用。在鄂西北各市(县)中,襄阳市的经济实力首屈一指,城市规模也略胜一筹。随着国家重要交通设施的建成,襄阳已经发展成为鄂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具有建设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与有利条件。襄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是鄂西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

(2)地形地貌

襄阳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秦巴山系和大别山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分为西部山地、中部岗地平原和东部低山丘陵三个地形区。市域西部山地海拔多在400 m以上,全市最高山峰(官山)位于保康县境,海拔2000 m,为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中部岗地平原包括“鄂北”岗地和汉江河谷平原;东部低山丘陵为大洪山的余脉及延伸地区。

(3)气候特征

襄阳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全年以南风为主导风向,风频为14%;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 mm,最大年降雨量1234 mm(1954年);除高山以外,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16℃,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21℃,无霜期为228~249天,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兼备南北气候的特点。

(4)水文特征

襄阳市域范围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包括汉江和沮漳河两大水系。汉江为襄阳市域最大河流,经老河口市、谷城县,横穿襄阳市区,纵贯宜城市,在襄阳市境内流长195 km,流域面积17357.6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8%。

襄阳市水资源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0.15亿m3,其中过境水量429.29亿m3,本地水资源60.86亿m3。襄阳市有大小河流649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以上的50条。全市共有水库1036座,其中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有57座,小(一)型水库176座,小(二)型水库794座,堰塘88000余口。总库容37.78亿m3,正常蓄水量23.68亿m3。地下水资源丰富,总量达到190亿m3,水质较好。

襄阳市中心城区水系纵横,分布较为均衡。核心水系有九条,包括汉江、唐白河、小清河、南渠(包括护城河)、七里河、连山沟、浩然河、滚河和淳河,简称“襄阳九水”(图4-4)。另外,有沟渠12条、水库15座、河流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