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变形分析按隧道的初期支护变形分级标准与可接受准则对兰渝线变形达到Ⅰ级的隧道进行分类梳理。统计分析表明,当最大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夹角时,大变形出现的频率为100%。统计分析表明,软岩大变形发生频率为64.3%,软岩夹中硬岩为30.3%,因此岩层强度是产生大变形的主要因素。兰渝线大变形隧道的统计结果表明,薄层岩体大变形出现频率为82.1%,中厚层为17.9%,厚层及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变形。表3.4各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统计分析续表......
2025-09-30
(1)计算模型
在隧道围岩黏弹性分析时,为了简化运算,假设洞室截面为圆形,对于矩形或直墙拱顶的洞室采用相似变换将隧道形状作等代处理,等代圆的当量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B——隧道断面最大宽度;
H——隧道最大高度。
取静水压力状态,洞室压力为p0,开挖半径为a,支护结构半径为b,计算模型如图5.1所示。
根据弹性理论可知隧道周边围岩受到径向的释放荷载p(t)作用时,洞室周边围岩产生的径向位移为:


图5.1 计算模型
(2)支护结构黏弹特性
设洞室围岩蠕变特性服从Burgers蠕变规律,蠕变柔量J(t)可表达为:(https://www.chuimin.cn)

式中:E1——岩体弹性模量;
c1、k1——与支护结构性质有关的材料常数,
对于隧道衬砌结构,设其蠕变规律服从Kelvin(三单元)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E2——支护结构弹性模量;
c1、k2——与支护结构性质有关的材料常数
(3)开挖释放荷载
隧道开挖在掌子面一定范围内,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开挖作业面上的释放荷载,随着远离开挖面以及时间的增加,逐步释放到初始应力状态。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该释放荷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
![]()
其中,m=
,v为工作面平均推进速度。从式(5.5)可以看出,开挖面掘进速度v越快,则p(t)越大,释放掉的应力越小。
相关文章
总体变形分析按隧道的初期支护变形分级标准与可接受准则对兰渝线变形达到Ⅰ级的隧道进行分类梳理。统计分析表明,当最大主应力与隧道轴线呈大夹角时,大变形出现的频率为100%。统计分析表明,软岩大变形发生频率为64.3%,软岩夹中硬岩为30.3%,因此岩层强度是产生大变形的主要因素。兰渝线大变形隧道的统计结果表明,薄层岩体大变形出现频率为82.1%,中厚层为17.9%,厚层及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变形。表3.4各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统计分析续表......
2025-09-30
表1.1列出了国内外典型的挤压性围岩隧道。由此可见,高地应力软岩地质环境引起的挤压大变形破坏是一种严重的工程地质灾害。目前,对围岩挤压性大变形问题的研究,主要依靠归纳、总结及工程类比等方法,其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软岩的定义和分类、大变形的定义、机制和分级等几个方面。何满潮等将围岩大变形的判据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并给出了日本学者对日本国内挤压性围岩特点及大变形判别研究方面的统计性结果。......
2025-09-30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是利用一对可膨胀的橡胶封隔器,在预定的测试深度内封隔一段钻孔,然后泵入液体对该段钻孔施压,根据压裂过程曲线的压力特征值计算地应力。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时,破裂缝产生在钻孔岩壁上拉应力最大的部位。综上所述,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中,可根据试验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来确定钻孔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大小,同时可以根据印模器记录的裂纹破裂方向确定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2025-09-30
图4.2黏性元件塑性元件-塑性体塑性体又称为St.Venant体,用相互接触的摩擦滑块表示,代表符号为V,应力-应变关系如图4.3所示,本构关系为:图4.3塑性元件将H体、N体、St.Venant体通过串联、并联以及混合组合,可以得到大多数常用的蠕变组合模型,串联用符号“-”表示,并联用符号“|”表示。......
2025-09-30
图1.4隧道挤压变形破坏围岩扰动范围大兰渝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开挖后塑性区迅速扩大,特别是当支护不及时或结构刚度、强度不够时,围岩扰动范围更大。新城子隧道松动圈测试结果表明,未扰动区基本位于开挖临空面向里15 m以外的位置,因此一般锚杆长度很难锚固到稳定围岩。......
2025-09-30
其微分型本构方程为:图4.9非线性蠕变模型一维蠕变方程当σ≤σ∞时,模型退化为Burgers模型,当σ>σ∞时,为六元件非线性黏弹塑性模型,其一维蠕变方程为:三维蠕变方程三维应力状态下,岩石内部的应力张量可分解为球应力张量σm与偏应力张量Sij,其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可得:σij为Kronecker函数,球应力张量σm只改变其体积,而不改变其形状;偏应力张量Sij只产生形状变化而不产生体积变化。......
2025-09-30
图3.11薄层炭质板岩及其变形示意图本节以兰渝铁路挤压性围岩典型隧道——新城子隧道为例对其变形破坏力学机制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如下初步探索。新城子隧道和兰渝铁路其他典型挤压性围岩隧道的现场量测和室内试验都表明,其流变属性是非常显著的。......
2025-09-30
薄层炭质板岩层厚1~5 cm,软弱破碎,无法钻芯取样,只能通过岩体原位测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特性与变形特性。图2.22岩体抗剪试验图2.23岩体抗剪试验-ε曲线从图2.23来看,5个试件的-ε曲线基本呈抛物线形,说明岩体的抗剪断破坏形式基本以塑性破坏为主。表2.6是围岩体抗剪(断)试验正应力与剪应力的关系表,表2.7是围岩体抗剪(断)强度试验的成果汇总表。......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