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传说:傈僳学史料丛刊第二卷

环境传说:傈僳学史料丛刊第二卷

【摘要】:傈僳族过去生活之环境为山林地带,此事可就下列四点说明之:(一)本章第一、二两节所举的三个传说中,对傈僳谋生活动均有叙述。吾人由其谋生活动中即可推知当时傈僳之生活环境。但无论本传说中傈僳汉人住地与其书写之用具,理论上之先后关系如何,吾人似可得知傈僳过去之生活环境确为山林地带。

傈僳族过去生活之环境山林地带,此事可就下列四点说明之:

(一)本章第一、二两节所举的三个传说中,对傈僳谋生活动均有叙述。吾人由其谋生活动中即可推知当时傈僳之生活环境。

(二)本报告《社会组织》章第二节第四目中所述傈僳之姓氏,来自山林之动物植物者居多。

(三)傈僳传说其祖先与汉族之祖先相互约定以文字之发明决定平原沃野之主宰。傈僳发明文字,书于鹿皮上。结果被狗拖去,全功尽弃。汉人发明之文字书于简册上,乃被保留,故汉人获得平原沃野。而傈僳失败后无颜与汉人竞争,只得退至山林之地居住,从事刀耕火种的生活(刀耕火种详见本报告《经济生活》章第一节)。

此传说虽可说明傈僳山居之来历,但傈僳所以采用鹿皮作书,汉人所以采用简册作书之理由亦颇值得吾人思索。但无论本传说中傈僳汉人住地与其书写之用具,理论上之先后关系如何,吾人似可得知傈僳过去之生活环境确为山林地带。

(四)云南省维西县化普乡腊八山村周围三五十里内,均系山岭逶迤,林木深茂。该地傈僳居民传系由永胜县徙来。其祖先兄弟三人:一名虚吕包,一名拖得包,一名咩色平。三人每年来腊八村一带狩猎,收获甚多。某年彼等在露宿之火塘边试种天粟米一粒,次年狩猎过此,共收获三升之数。彼等见山地肥沃,遂徙居来此。其后彼等又巡猎至腊八村附近之施格登地方,试种麦子,收获也甚丰。拖得巴及咩色平两兄弟乃迁往居住。由是亦可见傈僳居住于山林地带而渐由狩猎进入农耕之生活。

傈僳过去生活环境传说,除前述外,笔者又访得维西县叶枝乡岩瓦洛村傈僳过去生活环境传说如次:

据该村居民凹士波君表示,初来岩瓦洛之傈僳虽发现该地可种谷物,然彼等仍从事于狩猎生活,并未遽行从事定居之农耕生活,直至最初前来之人在西康边境狩猎遇害后,其同伴方返回原住地,邀集另一族人偕同前来岩瓦洛村开垦以迄今日。

由此传说中,吾人可窥知傈僳原为狩猎之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