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从共和国到帝国,从恺撒到基督的巨人文明

从共和国到帝国,从恺撒到基督的巨人文明

【摘要】:正因为这样一种特殊的信仰要求,基督徒在获得官方的正式承认之后,面对周围仍然居大多数的异教敌对势力,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选择罗马会堂建筑巴西利卡这样一种较少带有异教印迹的建筑类型来作为他们的公开活动场所。公元315年,君士坦丁在台伯河西岸原卡利古拉赛车场附近的使徒彼得墓地上建造了老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相比之下,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建造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会堂采用的却是混凝土交叉拱技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化之后,第一批基督教教堂就在罗马建造起来。

与传统神庙不同,基督教的“神殿”——教堂——并不是用来保藏上帝偶像建筑,也不是上帝的住所,而是基督徒举行聚会、礼拜和祈祷等活动的场所,是专门为它准备接待和进行精神感召的人们所设的。正因为这样一种特殊的信仰要求,基督徒在获得官方的正式承认之后,面对周围仍然居大多数的异教敌对势力,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选择罗马会堂建筑巴西利卡这样一种较少带有异教印迹的建筑类型来作为他们的公开活动场所。

公元315年,君士坦丁在台伯河西岸原卡利古拉赛车场附近的使徒彼得墓地上建造了老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Old St.Peter's Basilica)。这是一座五廊身的大型巴西利卡,四列柱子将空间纵向分为五个部分,其中长达122米的中厅又高又宽,高出的部分开设侧窗用以采光。除了最外道侧廊外,主要的屋顶都采用传统的木桁架构造。相比之下,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建造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会堂采用的却是混凝土交叉拱技术。由于这种木构屋顶的做法被以后其他基督教巴西利卡所效法,这就使得罗马大型拱顶技术发展就此中断,直到700年后才得以复兴。而混凝土技术也由此失传,一直要到19世纪才重新被欧洲工程师发明出来。

老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作者H.W.Brewer)

大教堂中厅的尽端是半圓形圣坛(choir),其间设有祭坛(altar),以后还会在此设立唱诗班席位。在圣坛与中厅之间有一条橫向的空间,称为橫厅(transept),两端分别用作祭具室和圣餐贮藏室。橫厅是一种与传统巴西利卡不同的新设计,由它与圣坛和中厅相交所形成的十字形[3],对基督徒来说象征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因此深受教会和教众的推崇,几百年后成为西欧教堂的主要型制,称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大教堂的前面还有一个柱廊环绕的前院(Atrium),院中央设有洗礼用的洗礼池(Baptismal Font)。洗礼是基督教徒入教时必经的仪式。早期行洗礼时,新入教者需要将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因而教堂旁往往会设有一个较大的浸礼用水池。由于浸礼方式有诸多不便之处,后来洗礼式逐渐改为在头上注水施洗。

老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复原图(作者:C.Fontana)

圣彼得巴西利卡大教堂平面图

这座宏伟的大教堂在建成后一直是基督教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后来在16世纪初被拆除,由新的圣彼得大教堂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