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罗马万神庙:哈德良时代的划时代建筑

罗马万神庙:哈德良时代的划时代建筑

【摘要】:哈德良时代最伟大的建筑遗产当属他亲自设计的罗马万神庙。当年阿格里帕曾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采用常规造型的万神庙,后来被火焚毁。新的万神庙于公元120年开始建造。罗马帝国的权力和烕严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得到了完全体现。万神庙檐部写着:『执政官马尔库斯·阿格里帕所建』罗马万神庙是一座划时代的建筑。而在这座罗马万神庙中,我们看到内部空间成为建筑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万神庙现状鸟瞰图

哈德良时代最伟大的建筑遗产当属他亲自设计的罗马万神庙(Pantheon)。这座神庙位于帝国时代大型公共建筑云集的罗马北区,毗邻阿格里帕建造的尤利娅选举会场。当年阿格里帕曾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采用常规造型的万神庙,后来被火焚毁。新的万神庙于公元120年开始建造。作为业余建筑师,哈德良打破一切建筑常规,设计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建筑。

神庙剖面图(作者;G.B.Piranesi)

神庙内部(一)(作者G.B.Piranesi)

在看似谷仓的外观下面,是一个前所未见的、高度和跨度都达到43.43米的、巨大而完整的内部空间,四周没有一扇窗户,只有从顶部中央开着的一个直径8.9米的大天窗中射入的光线在室内的墙壁上缓慢移动。它是如此的空旷和对称,显示出高度的沉静,仿佛空气都被凝固住,即使是狂怒的暴风雪在进入这个空间之后也会变得安静和乖顺。罗马帝国的权力和烕严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得到了完全体现。[1]

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结构大屋顶是用混凝土浇筑出来的。根据后人的研究,罗马人很可能是在没有中央支撑结构的条件下进行施工的。他们在浇筑穹顶时是遵循由下而上的次序,一圈一圈地向上浇筑混凝土圓环,直至在顶端留下一个洞口。为减轻穹顶重量,它的内表面做有排列整齐的凹格。但即便这样,这个穹顶的重量仍是巨大的,以至于为了支撑它以及平衡它所产生的侧推力而作的圓筒形墙体的厚度竞然达到了6米。

万神庙解剖图

万神庙穹顶

这个穹顶以及内部墙体的设计既具有高度的理性又富于变化:其相对的凹室内部底边中点与穹顶顶点的连线正好构成一个精确的等边三角形;从下层柱式的檐口到穹顶的垂线距离正好等于穹顶内壁圓周内接正方形的边长;大门和7个凹室将下层圓周作8等分,而檐口以上的墙面则被壁龛16等分;按常规做法,再往上的穹顶内壁似乎应该继续遵循8的倍数这样的等分规则,但实际上它却被凹格28等分,是7的倍数,仿佛有意使穹顶与鼓座分离而产生飘浮之感。

万神庙的入口是一座进深三间的八柱式传统神庙门廊。哈德良皇帝从来不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建筑物上,因而在檐部刻上的仍是旧神庙的建造者阿格里帕的名字。

万神庙檐部写着:『执政官马尔库斯·阿格里帕所建』

罗马万神庙是一座划时代的建筑。在它建造之前,建筑个体的艺术表现主要是以实体外表作为对象,从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帕提农神庙莫不如此。埃及金字塔是一个纯粹的几何实体。希腊神庙进了一步,借助柱廊形成的阴影来丰富建筑的表面效果。其虽然有内部空间,但形态乏善可陈,建筑存在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作为人们户外活动的背景。而在这座罗马万神庙中,我们看到内部空间成为建筑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相比之下,它的外观给人留下的印象要逊色得多。当人们要来评价这座建筑的时候,他不能再像局外人一样站在外面品头论足。他必须进入这座建筑,置身于这个巨大的空间之中,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它的震撼和魅力。

神庙内部(二)

公元609年,万神庙被当时统治罗马的拜占庭皇帝福卡斯(Phocas,602—610年在位)下令改为教堂,从而得以幸存。尽管后来内部装饰有所变化,但它仍然基本保持住原有风貌。今天,这座雄伟的穹顶建筑已经成为我们体验全盛时期罗马帝国非凡气概和罗马建筑光辉成就的最生动的教材。

万神庙现状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