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摘要】:策划是城市轨道企业为实现所制订的总体方针,确定城市轨道企业所需实施的各个过程以及建立各个过程的目标和指标,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安全管理方案4个要素。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危险源辨识和评价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原则,在危险源识别之前,应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划分。

1.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模式概述

图6.28 PDCA循环线

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模式是指通过采用国际通用的策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改进(A-Act)动态循环的PDCA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图6.28为PDCA循环线。通过开展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体系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预防型安全管理的技术步骤,使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

2.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实施

体系模式主要包括总体方针、基本要素、运行体系3个方面的内容,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纠正、持续改进4个模块,体现了安全管理系统中宏观指导、结构分析、操作方式3个层面的内容与方法。

(1)总体方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方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总目标和遵章守法及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

(2)基本要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共包括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4个方面(16个基本要素)。

①策划。策划是城市轨道企业为实现所制订的总体方针,确定城市轨道企业所需实施的各个过程以及建立各个过程的目标和指标,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安全管理方案4个要素。

a.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该要素主要用来首先识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可施加影响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打分,确定哪些是不可容许风险(对安全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危险源),哪些是可容许风险;然后针对每一项辨识出的危险源制订控制措施,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危险源辨识和评价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原则,在危险源识别之前,应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划分。横向可采用车站、区间、车辆段和控制中心的划分方式;而纵向则应按照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进行分类,横向、纵向形成网格,将危险源辨识填入表6.1中。

表6.1 危险源辨识表

风险评价方面,建议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对危险度的计算要同时考虑两个方面: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表示:

危险度(R)=严重性(P)×可能性(F)

b.法规和其他要求。该要素主要是体现国家强制性法律、法规意志的体现,也是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标准的意愿,运营公司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c.目标。运营公司制订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既要针对运营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指明各职能部门的特殊安全问题,对于目标的要求有:目标要针对不可容许的风险,使其降低到可允许程度;目标应当尽量量化可考核;要考虑资源的充分性和选择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目标要定位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有开始、完成的时间限制。

d.管理方案。对每一个安全管理目标,应当有一个相应的管理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承担各项任务的职能部门和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权限;对各项任务分配相应的人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进度。

②实施和运行。实施和运行是城市轨道企业实现总方针和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依据策划过程的输出,以及审核和绩效测量的反馈,输出为检查和纠正措施提供基础。其包括组织机构及责任划分;培训、意识及能力;协商与沟通;文件;文件和资料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响应7个要素。

a.组织机构及责任划分。体系化的运行,运营公司须保障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人员等,按规定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企业最高管理者、体系管理者代表、体系管理人员、各分单位人员、全体员工等层面,进行职责划分,明确各基层、各类人员在体系中承担的不同职责和权限。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并不断提高管理绩效。

b.培训、意识及能力。合理确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资格条件,评价员工的能力。使员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岗位要求。除了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意识能力的培训,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还应扩大对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方的作业人员、乘客的安全意识

c.协商与沟通。协商与沟通程序是通过与企业内部及政府部门、乘客等相关方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传递有效信息,满足相关方的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横向和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将信息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员工,保证安全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外部沟通包括同乘客的沟通,乘客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群体。

d.文件。运营公司通过建立文件将安全管理的要求实践化,文件可以确保安全管理得到理解和运行。文件需要提供对管理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查询和描述相关文件的途径。

e.文件和资料的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包括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记录等。管理手册除了包括最高管理者的颁布令和对安全管理者的任命书,安全管理的方针、组织简介以及对手册的说明外,安全管理体系各相关步骤的描述是管理手册的核心内容。

f.运行控制。为了确保对与安全风险有关的运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运行控制程序:新线设施设备交接;日常客运服务;设施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易燃、易爆品防火;纠正和预防措施;不符合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等。对重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后,根据需要制订安全管理方案,作为程序文件的补充。对一般风险因素通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日常检查来控制。

g.应急准备与响应。运营公司应按规定制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③检查和纠正措施。检查和纠正措施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实施和运行实现其总方针和目标的验证和改进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依据实施和运行过程的输出及审核和绩效测量的反馈为管理评审过程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基础。其包括绩效测量与监测、不符合事件的后处理及预防控制、记录及其管理、审核4个要素。

④审核。建立并保持审核方案和程序,定期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确定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安排,满足得到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并有效满足方针和目标。审核包括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两个要素。

a.内部审核。运营公司应当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保证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实施性。审核可以通过查看运营环境、访谈、查阅文件、资料、记录等方法。审核应当有计划性,制订实施安全管理内部审核的年度计划,审核应包括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部范围。

b.管理评审。运营最高管理者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解决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包括资源保障,内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等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采用会议的形式,要保证员工安全管理代表的参加率,评审与内部审核的不同在于管理评审集中管理体系的整体绩效,而不是具体细节。

(3)运行体系

采用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运行体系模式,通过上述体系运行使安全管理的绩效随着时间的不断提高,每一次新的循环开始时的绩效水平都比上一次循环要高,具有螺旋上升的效果,危险程度也随之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