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

【摘要】:它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失业状况。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学者的调查,人们对失业的重视程度是通货膨胀的6倍,因此人们对政府不欢迎程度的指数就等于6乘上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知识目标】

1.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价格指数,了解通货膨胀的分类。

2.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3.掌握充分就业的含义,了解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能力目标】

1.能够计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2.能够结合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知识分析当前就业和物价问题。

【思政目标】

1.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忧患意识,清楚认识复杂的就业创业形势,扎实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深入分析我国在应对通货膨胀方面的政策。

【故事导入】

幸福指数与痛苦指数

幸福和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当你幸福或痛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把它们用具体的数字表现出来?经济学家们这样做了。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的,他认为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用公式表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衡量的是个人的主观愿望,每个人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和自己的欲望及效用有关。

与幸福指数衡量个人主观愿望不同,痛苦指数是用来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指数。它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失业率。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指数越大人们就越会感到遗憾或痛苦。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失业状况。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学者的调查,人们对失业的重视程度是通货膨胀的6倍,因此人们对政府不欢迎程度的指数就等于6乘上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越高,政府越不受欢迎,该届政府获得连任的机会就越少,所以各国政府都把降低失业率当作重要的工作目标。

在1976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时,候选人吉米·卡特利用痛苦指数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当时,其口号是“为这个国家痛苦指数贡献颇多的人是没有资格来竞选总统的”,当时痛苦指数为13.75。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卡特在连任竞选时的痛苦指数竟高达21.98的历史高位,罗纳德·里根只问选民一句“你的日子比四年前好过吗”,就赢得大选。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资料来源:王爱红,刘东波.经济学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