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浙江奉化:宁波作家笔下的甬江,农民市民双重生活

浙江奉化:宁波作家笔下的甬江,农民市民双重生活

【摘要】:进进出出的汽车,使街道显得更窄,让人感到都市的热闹。65岁的陈阿华,穿戴整齐地坐在我的面前,人显得挺精神的,似乎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甬江,是浙江省七大水系之一,总长105千米。奉化江流经奉化、余姚和慈溪,在宁波市三江口与源于上虞境内四明山的姚江汇合成甬江,并于镇海口流入东海。而陈阿华老人却将甬江叫做“江北大河”。村民都入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般人一年可分红6000多元,此外还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种粮补贴等。

□朱田文

2006年暖冬。岁末的阳光暖暖地、淡淡地洒在闹市之中的这幢临街的旧楼上。

这是甬江街道孔浦村委会办公楼,建成已有多年。楼内,村干部们正忙着打电话,也有的在忙着统计数字。旁边便是著名的“汽车一条街”,各种品牌的汽车在此销售,新车也在这里上牌。进进出出的汽车,使街道显得更窄,让人感到都市的热闹。

65岁的陈阿华,穿戴整齐地坐在我的面前,人显得挺精神的,似乎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他现在是村里管理出租房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村干部,也可以说是普通群众,身份很难界定。

先来看看他所在的这个村:地处城乡接合部,东临甬江、329国道,环城北路贯穿其中,紧靠铁路北站。全村共有村民363户,农业人口584人,非农业人口381人,实有耕地256亩。

甬江,是浙江省七大水系之一,总长105千米。奉化江流经奉化、余姚和慈溪,在宁波市三江口与源于上虞境内四明山的姚江汇合成甬江,并于镇海口流入东海。

而陈阿华老人却将甬江叫做“江北大河”。他说,过去,村里有1000多亩土地,村民以种田为主业,靠这条大河灌溉农田。当年生产队的时候,一个劳动力一年只能挣300多分工分,收入仅有300多元,除去口粮、稻草,有时年终分配时还要“倒挂”。到村里种田的黄岩人比较多,本地人却外出去闯上海滩了。改革开放后,村里许多人都转到企业去打工,或给运输公司当装卸工。近年来,村集体也开始富裕起来,今年收入有800多万元。村民都入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一般人一年可分红6000多元,此外还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种粮补贴等。

市场是孔浦人的「摇钱树』

陈阿华的老伴是退休职工,月收入1000多元,他每月的收入也在1000元以上。儿子在土地被征用时招工进了一家冶炼厂,月薪4000元左右。女儿农转非,和女婿一起开了一家门市部。他家的老房子在旧村改造时被拆迁,政府补偿了4套房子,其中他和儿子、女儿各住1套,还有1套出租。

说到村里老人的生活,陈阿华自豪地说,村里的老年人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平时到老年活动室看看报,下下棋,打打麻将。早晨,他们到孔浦公园活动活动身体;晚上,男男女女一起跳舞、唱歌,很热闹。

“这全靠村干部经营有头脑”。近几年,村里建起了不少沿街店面房,还办起了木材市场、孔浦旅馆。有30多户村民进木材市场工作,旅馆里也安排了不少村民。村集体有500套房子出租.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们也依托临街的地段,开出二三十家店铺。

村民蔡宏良,是一位中年男人,43岁。他以前也是种田的农民,家里曾有4亩地,后来土地被征用,就个人开店,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本。前几年,他出资几十万元,与人合作注册了一个股份制公司,经营水泥等建材批发,他是董事会成员之一。他说,2003年经营得比较好,赚了一些钱,近年经营上有些亏损。但现在的生活,比早几年好多了:村里股金红利每年有万把元可分,妻子在家休息,小孩在读中学。他希望公司经营能好起来,多赚些钱。

村民娱乐生活多丰富

蔡裕香,一位五十出头的妇女。她早年是村里的养鸭大户,最多时,她养了几千只鸭子。后来,土地被煤气公司征用,养鸭的地方也没有了。她“洗脚上田”,先买了一辆卡车,让丈夫跑起运输来。后来,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每年增添新的车辆,还成立了运输公司,自己当起了老板。她的公司在最兴旺时,一天有10多辆载重在30吨左右的运输车在上海、温州等地行驶,一年收入有百来万。蔡裕香像个指挥员,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一张地图,随时查看自己的车跑到什么地方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已成家,先做律师,后下海经商;小女儿在读大学。她在村里还有股份,每年也照常分红。

据了解,蔡宏良和蔡裕香都是村里普通村民的代表,他们的经济收入在村里还是一般的,不少人比他们更有钱。但那些有钱的村民不愿意接受采访,怕露富啊。

村支书严财宝也不愿意写他们村,他并不想出名。其实,这个孔浦村,从经济实力来讲,在江北区110个村中可以说不是首富村,也是名列前茅的。2003年,该村集体资产总额就达7195万元,村级可用资金743万元,去年村集体资产已超亿元,还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二十强农村”、市“小康示范村”和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如今,村民的寿命也长了,年长者有90多岁。

强村才能富民。寻找孔浦村富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市兴村”,这是孔浦村发展的模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该村先后兴办了农贸市场、小百货、钢材、汽配、石材等专业市场7家,经营总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米,年商品流通总额突破2亿元,专业市场已成为孔浦村的特色经济。同时,他们建造了标准厂房和商业经营用房,通过出租、租赁等方式,变地理优势为经济优势,先后引进各类工业、商贸企业50家,广州本田、金狮标致等知名汽车销售公司纷纷在此落户。他们还对原孔浦小学、小陈家、拖拉机房等旧房、危房进行改造或重建,建成商务房供出租。目前,全村有标准厂房面积近8000平方米,店面商铺面积近11000平方米,每年房租收入就达590万元。

农民子弟画「生活」

集体的钱如何到村民的口袋?该村在江北区率先实施村集体股份制改革,确立了社员在集体经济中的所有者地位。2001年7月,他们将村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并量化到人,建立了一种产权明晰、综合经营、民主管理、合理分配的新型经济组织。事实证明,在近郊农村,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孔浦村经济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分红额度从最初的每股300元到第二年的每股360元,以后更是连年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河水满小河满。2005年,村里对符合条件的社员发放了每人4.69万元的养老保障补助金,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村里统一为他们办理宁波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村有800多人发放了养老保障金。今后,凡达到退体年龄的社员,每个月都能从社保机构中领取几百元的保障金。这意味着社员至少可以解决“开门七件事”,做到生活基本无忧。此外,村里还给每位社员发放600元一年的粮食补贴。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实施,参加人数530人,覆盖率达98%以上,村民住院医疗报销额度达60%,在每人55元医疗补助的前提下,增加门诊费补贴每年600元。如今,孔浦村的村民,有股金、养老金、粮食补贴金、医疗补贴、房子租金等,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舒服。

孔浦码头一角

在村落文化建设上,村里也舍得投入,孔浦公园、康乐园、老年活动室、村图书室等群众文体场所一应俱全,24小时开放。村里还经常邀请文艺团队进村演出,与辖区内部队、单位联合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为村民送上免费的精神文化大餐。同时,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他们还组织村民参加就业政策培训和服装、烹饪、插花、电脑等技能培训。

近两年,通过“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全村道路和河道更便捷、更通畅、更洁净。村里出资请保洁公司对各自然村的道路、河道进行保洁,对绿化带、窨井进行清理。通过“爱小家更爱大家”的创卫活动,村民们改变了乱丢垃圾等陋习。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成为孔浦村政治文明的新亮点,也是惠及村民的制度保障。该村建立了四个民主管理制度,即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承包租赁管理制度。为规范程序,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村里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即财务监督小组、工程管理小组、物业管理小组、建房审批小组。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集体经济发展的事项,通过村民代表收集民意,召开质询会拟定方案,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并接受村民监督。

白天,车水马龙,市场商店交易活跃;夜幕降临,灯光璀璨,娱乐场所人影闪动。走在孔浦村的街道上,你仿佛置身于城市,决不会感到这里是农村。是的,这个都市里的村庄,不久也将成为一个城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