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外漕村的艰苦奋斗和发展变化:一个村庄的奇迹!

外漕村的艰苦奋斗和发展变化:一个村庄的奇迹!

【摘要】:以艰苦奋斗为荣,外漕村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艰苦奋斗。这个他,指的就是现年48岁的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根华同志。近年来,外漕村的名声远播市内外。外漕村一共有800多亩耕地。在当今土地高价转让的风潮中,外漕村却创造了村里一亩地也没有向外出售过的奇迹。话说这天,在外漕村村委办公室里开了个不同寻常的会议。外漕村村民在议事这时,只见一个瘦瘦高高的50岁上下的男人首先发言。

□李全平

每一个春天都是属于乡村的。春天的乡村,它的气息是温柔而甜蜜的,它的色彩是五彩而绚丽的。

大口大口地,春天在呼吸,像游过了深海的鱼儿一样,它的呼吸就是春天的阵阵微风;大笔大笔地,春天在涂抹,像飞过了森林的鸟儿一样,它的啾鸣就是春天的缕缕花香。

走进春天,心仿佛是热的,田野里的每一株庄稼都做着自由的舒展运动;走进春天,仿佛走在欢乐的琴键上,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啊,春天是多么的躁动,春天又是多么的活泼。在春天的绿意萌动中,在驶向外漕村的小汽车上,耳朵里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我轻轻地闭着眼睛,便能听到春天在短暂而忧郁的冬季过后发出的华丽的颤音。

车子驶上了新江桥,宽阔、平整的人民路即展现在我的眼前。老外滩、城市展览馆、宁波美术馆、日湖公园……这座城市的抒情格调,像一列列透明的屏风一样展现于我的眼前。我突然之间对江北感到了一层陌生。也许是春天到了,什么都是新的吧。

车子沿着环城北路向东行驶。在道路的北侧,庄市与庄桥两个镇的夹带处,坐落着一座叫做外漕村的小村子。它就是我这次采访的目的地。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种田过日子,谁也不会想到,今天他们的生活会变得这么美好。说起外漕村的过去,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那是一个“老鹰不下蛋”的穷村子。和宁波大多数村子一样,解放以前,外漕村里根本看不到一座像模像样的建筑。即使到了解放初期,它也只是向世人呈现着破破烂烂的村容、邋里邋遢的村貌,“贫困村”的帽子一直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但是现如今,变了,一切都变了,夕卜漕村不仅旧貌换新颜,而且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外漕村一角

我们可以从环绕着外漕村的清澈的河流上看出这座村子的美丽来;我们可以从通向外漕村的干净笔直的水泥路上看出这座村子的富裕来;我们也可以从蔬菜大棚的密集和中心厂房的错落有致中看出这座村子的前景来……

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我就凑上去,跟他聊起“生活”这个轻松而永恒的话题。可我内心知道,生活这个词语又是多么的沉重啊。还好,老人笑呵呵地,化繁为简地跟我陈述着眼前的美景:公园、道路、房舍,儿女在宁波办公司,一星期来一次看他和老伴……也许有很多灰色的记忆,他已经不记得了;也许有很多伤痛的往事,他已经不愿用回忆去触及了。我深深地知道,他们这辈人,是最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的。这个曾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所陈述的“生活”,不正是眼前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吗?

生活,生活,生活。生存,活着。对于我们的农民兄弟而言,也是这样的。现如今,我们城里人最讲究的是生活质量:如何,生活指数多高,我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外酒村的村民也不亚于宁波的城里人。这座昔日的贫困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不说,就是空调、电脑摄像机之类的时髦玩意儿也非常普遍,而且在这个以车代步的时代,外漕村村民的私家车也为数不少。

外漕村今貌

变了,村子里的道路本来下雨天常常是东一个泥坑西一个水洼,大风天常常是前一阵灰尘后一阵黄沙的,现在的道路变成了平坦而干净的水泥路,一条条通向村民的家里。变了,村子里的自来水和电表都像城里人一样实行了一户一表。变了,村民们的楼房造得越来越漂亮,村民们口袋里的钱包越来越鼓鼓囊囊。

外漕村村民委员会

外漕村地处甬江街道北部,是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所辖的一个村,是一个传统的粮菜混合村。全村辖区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共有204户人家,433个农业人口。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这个村子目前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规模。下面有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外泗村今天可喜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村可用资金达到206万元,比1995年增加了25倍;固定资产1700万元,比1995年增加了385倍。

以艰苦奋斗为荣,外漕村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全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他们的一位有些“吝啬”的好书记。

阳光很好,风轻云淡。我在村子里转悠。有时候,我会问某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觉得他们的村支书是怎样一个人。后来我只能以“吝啬”来形容他了,呵呵。我记得,在村子里有这样一句话:“要想通过他到村里多拿一分钱,对我们书记来说,还是割他一块肉好!”这个他,指的就是现年48岁的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根华同志。全村人都竖着大拇指跟我说这个李根华:几年来,他管着全村的经济命脉,真正做到了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乱花。我想,也许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作风,他成了大家最信任的领路人,在村支书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

近年来,外漕村的名声远播市内外。听说就在几天前,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同志也专程来视察过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今日的民主村。而更多的单位也纷纷前来调研和取经。

市领导在外漕村调研

我关注的也是外漕村正在实施和推进的“强民主、促发展、推进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和“创新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新农村”这两个课题。

外漕村一共有800多亩耕地。在当今土地高价转让的风潮中,外漕村却创造了村里一亩地也没有向外出售过的奇迹。甚至在2001年9月,他们在建造标准厂房需要土地时,村里还开了个“村委扩大会议”,决定由村里贷款向国家买进34亩土地。

向国家买土地?这事情听着就挺蹊跷。话说这天,在外漕村村委办公室里开了个不同寻常的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村里面大大小小的领导,有村民代表,也有看热闹的群众。开什么会,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外漕村村民在议事

这时,只见一个瘦瘦高高的50岁上下的男人首先发言。他穿着一件夹克,看上去就像个普通的村民,从他干练和刚毅的脸庞上,可以判断他就是李根华。他说:“同志们,我们今天开会要讨论决定的是,村里要不要贷款买这34亩土地。”

原来村里已经打算造一批标准厂房,然后租给企业家,每年收取租金。这样的预算都已经通过了,只有两个字“可行”。但是土地资源都是属于国家的,得向国家买啊。而一时半会儿村里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怎么办呢?只有借贷了,以村委的集体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向国家买进这批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权。这毕竟是大事情啊,所以今天来的人特别多。

台下,有些人惊得一下子沉默了,有些人交头接耳在讨论这是良策还是失策,有些人似乎有反对意见……

李根华书记用炯炯的目光扫视着大家,他看到大家意见不是十分一致,便请村里的会计详详细细地对大家讲贷款买土地的低风险与高回报的关系。最后他说:“我也同时用我们家的家产作为抵押。”一席话,博得了满堂的掌声,大家心头的石头都落地了。会计这么一解释,书记这么一说,村民们也就有了一种有理由的信心、有希望的盼头了。

村级工业园区建起来了,村里的土地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和潜力。现在,外漕村已经拥有了1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了15家企业。光是这些标准厂房,每年租金就可以达到200多万元。

外漕村处处见文明

于是,村民们的腰包开始越来越鼓了。

近年来,外漕村取得了一些荣誉,例如先后取得了“四型行政村组织”、“先进党组织”、“村级民主财务规范化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基层先进党组织”、“市级民主与法制示范村”、“市级园林式村子”、“市级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在外漕村整洁的村务办公大楼里,我面对面采访了李根华同志。随后,我们一起来到楼下。在村民们经常爱来坐坐的家一般温暖的会议室里,喝着淡香的茶,听着村子的发展史,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外漕村的又一张美好蓝图

不难看出,外漕村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十几年来,外漕村先后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群众敏感的问题用制度来管理,群众难解决的事情用制度来衡量,群众关心的事情用制度来实施,村班子的民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村风民风有了很大改善,全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李根华支书的嘴边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村子是个舞台,村民是演员,观众。”在外漕村这个舞台上,工业新区、农业示范区、村民住宅新区、绿化休闲区相继启动;村主要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全村新建了三格式公厕10座、垃圾箱19只;村老年活动室、村民文化娱乐公园等文化设施,也让村民笑逐颜开。村里老人们的福利待遇,一直是村干部最牵挂的事情。1999年,村里的节余稍微宽裕后,村里想方设法挤出一笔资金,让全村63岁以上的老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劳保”。尽管每月男的只有40元,女的只有35元,但这已让老人们感动不已。

从一个昔日经济发展缓慢的“穷村”变成今日的区“二星级”文明村和“园林村”,外漕村在李根华书记的带领下,艰苦奋斗,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今日的外漕村,村在绿中,绿在村中。村民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筑起了一条小康之路。一个日益壮大的外漕村正在朝着“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昂首挺进。外漕村的发展,正是江北许许多多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采访结束的那个黄昏,我看着河里流动的活水,看着温柔地飘扬在农家小院前的垂柳,打开车窗,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噢,春天已经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