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梅堰路:宁波作家笔下的家乡主要道路

梅堰路:宁波作家笔下的家乡主要道路

【摘要】:□钟一凡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梅堰人,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家乡情结。我的家乡离市区虽然还不到十公里路,但在十几年前,从家门口乘“11路车”,到达市中心至少需要两小时。家乡很小,但有许多条路,其中一条路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这条路虽然不长,但这是家乡通往宁波市区和对外的一条主要道路。路是沿着梅堰河延伸的,所以,人们将这条路取名为“梅堰路”。

□钟一凡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梅堰人,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家乡情结。我的家乡离市区虽然还不到十公里路,但在十几年前,从家门口乘“11路车”,到达市中心至少需要两小时。家乡很小,但有许多条路,其中一条路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这条路虽然不长,但这是家乡通往宁波市区和对外的一条主要道路。这条路只有一米多宽,是用石板铺成的,石板经日晒雨淋已经被风化,又年久失修,因而道路弯弯曲曲,路面高高低低,到处坑坑洼洼。路是沿着梅堰河延伸的,所以,人们将这条路取名为“梅堰路”。当年陆地交通极不发达,梅堰路不仅是梅堰人的主要道路,还是骆驼桥、庄市等地的通道,这些地方的航船、货船都从梅堰河通过,驶向宁波,船夫们则要在梅堰路上拉纤。梅堰路上有个凉亭,叫做“半路凉亭”,供乘“11路车”的人和纤夫们途中劳累时休息。小时候,尤其是在夏天,孩子们经常到梅堰河去游泳,到梅堰路去玩,梅堰河和梅堰路成了我们孩子们的乐园。道路两旁,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夏天有水稻,冬天有油菜,河滩上生长着数不清的野菜、草花。路旁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灌木,只有几棵大桑树,孩子们就爬到树上采摘桑甚吃。

住在梅堰路两旁的人,都是农民,祖祖辈辈以经营农业为生,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虽然他们辛勤地劳作,每天都太阳未出就出门,太阳落山才息工,但生活仍然都很贫穷。小时侯,我常常瞪着稚气的眼睛问父亲:“梅堰到底有多大?”抽着烟的爸爸搔着头皮说:“你问这干啥?"我见父亲答不出,便转向母亲缠住她问,妈妈为了不使我失望,告诉我:“孩子,梅堰地方很小,也很穷,我们这里住的地方就是梅堰,有梅堰路,有梅堰河,我们就是梅堰人。”在我幼年时的心目中,“梅堰”这个地方真是小得可怜,穷得可怜。

小学快要毕业时,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有一次,我问班主任朱老师:“为什么过了新江桥那边这样繁荣,这样热闹?而我们梅堰却这么冷冷清清、这么贫穷?”朱老师怔了怔,沉思了一会儿,随后摸着我的头,含糊地笑了笑说:“这个嘛……将来你会了解的。”记得当时,我不满足地翘起了小嘴巴。朱老师见状,重新过来摸着我的头,笑了笑。这一摸,这一笑,像是蕴含着答不出学生提问的内疚,又像是蕴含着对学生爱动脑筋的赞许。

我小学毕业后,来到市区中学读书,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知识面不断扩大,再加上经常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我就渐渐知道了“梅堰”的范围,也初步知道了凡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是在城市。于是,我暗暗地在想,宁波这个城市为什么不再扩大扩大呢?农村的经济为什么这么落后呢,梅堰路一带的农民为啥这么贫穷呢?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即使在我成了教育工作者以后,我也讲不出其中的一点缘由来。

凭着一个梅堰人应有的想象力,我暗暗地忖:梅堰,不就是一个被冷落了千百年的处女吗?可不知怎的,这几年来,我们的母亲——梅堰,像藏在深闺的大姑娘突然被人发现似的,聘礼、绣球纷纷而至。从睡梦中惊醒的梅堰从此开始大变,吹响了大开发、大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号角,向国内外发出了许许多多的“征婚启示”,准备好好地修饰、装扮一番自己这位宛如农村姑娘一般素装淡雅的“老处女”。终于,国内外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土和商家企业,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到透彻地认识了这颗“蒙着灰垢的明珠”的价值,不自禁地恋上了这位“老处女”,纷纷向“老处女”抛来了求“亲”的绣球。

梅堰路一景

“长在深闺人未识”的“老处女”,当然是容光焕发,热情似火般迎接着有情人的爱意。这不,梅堰路首先开始变了,由原来窄小的石板路变成了沙石路,再由晴天满天尘、雨天满地泥的沙石路,变成现在宽敞笔直的水泥马路。它南接汽车一条街,北连甬江科技园区,终点在梅堰外漕的“812”路公交车站。在这条路上经过,沿途设有“河东河西、夏家、皈里塘、楼下陈”等停靠站,不到半小时就可到达市中心。梅堰不但通了公交车,还有的土、货的等各种出租车,梅堰人进进出出可方便了。

梅堰路变了,梅堰路的两旁也变了,梅堰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今,梅堰河两岸砌好石级,每天都有保洁员进行保洁,梅堰路两旁绿树成荫。昔日的稻田里,一幢幢新厂房拔地而起;昔日的机耕路,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宽敞的水泥马路。建在梅堰路北端的甬江科技园区,筑巢迎凤,一批批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纷纷落户,内资的、外资的、独资的、合资的企业先后相中了梅堰,在此安居乐业。一批一批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的土地,脱离了农业当上了工人。也许是第二产业成了经济的支柱,也许是第二产业扶持和带动了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也因地制宜调整了结构,单说种田也与以前大不一样,将科技应用到蔬菜生产上。一顶顶白色的、淡绿色的帐篷遍地开花,到处都是什么遮阳网、地膜、喷灌等栽培设施……告诉你,农民踩上了科技的高速轮,样样都变了,不说种田不用弯腰,割稻不用弯腰,就连蔬菜品种就多得数也数不清,少说也有一二百种。这里国外的、国内的、大宗的、精细的、反季节的蔬菜品种都有,是市郊有名的放心菜园子,成了市里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销售到省内外,菜农们还靠电脑来记忆,在网上进行蔬菜交易呢!

在梅堰路旁,像城市一样建起了梅堰社区,居住着三千多个外来流动人口,这是我市中心城区中最大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社区。社区把他们当成亲兄弟亲姐妹,这些外来人员成了新居民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生活融融.同本地居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社区为外来员工备好了“团圆饭”,街道和社区等领导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欢度除夕。来自四川的周厚军今年刚刚住到梅堰社区,他说以前在别的城市过年,从来没有像这里一样有在家过年的感觉。刘彩霞夫妇来宁波已经多年,老家住在山东,今年他把已经在老家上大学的儿子接到宁波团圆。他们说,这里过年和家里一样舒服,比家里还要热闹呢!

再去看看梅堰人住的房。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夏家、皈里塘的一座座农民新村高高挺拔,房子装饰得漂漂亮亮,丝毫不亚于城市,农民住进了像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彩电、空调、电脑、冰箱等家电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瓶车、小汽车也进入普通农民家庭。一位老年农妇,看到自己的儿子买了一辆崭新的小汽车停在自家的天井里,惊讶得睁大眼睛,反复地问儿子:“这真是你买的?"当她从儿子脸上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时,立即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伸出颤抖的手,亲昵地抚摸着程亮的车身。从此以后,每当她儿子回家,将车停在自家的天井时,她都会看着小汽车,有时小孙女去摸弄小汽车时,她总是加以制止。对于一个靠乘“11路车”出身的农村老年妇女来说,看着自己家里开进了耀眼的小汽车,这心情怎么会不激动?还有一位农村老年妇女,从来没有坐过自家的小汽车。做儿子的自然理解妈妈的心情,总想了却开小汽车载着妈妈出去兜兜风的心愿。立时,这位农村老年妇女高兴得连连说:“好!好!你带我去兜兜风,梅堰的变化使得我连娘家的路也不认得了……你一定要让我开开眼界哦。”恭敬不如从命,儿子载着妈妈去开眼界了,看了甬江科技园区、夏家农民新村、蔬菜生产基地、汽车一条街……一路上,她兴奋得像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着,傍晚回家,她游兴未尽地对儿子说:“梅堰的变化真大啊!等你有空,再带我出去兜兜……假如我再年轻二十或十岁就好了!”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们也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老年村民像城市里退休的职工和机关干部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村里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论是住院,还是去门诊,都可按比例报销医药费,若遇到大病、重病,还可享受大病和重病补助。农民们再不用为就医、养老而担心发愁,村里已经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年轻人身着高档衣服,脚穿名牌皮鞋;姑娘们身着靓丽服装,脚穿时尚高跟皮鞋;老年人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玩起了“伊妹儿”,都说“夕阳无限好,何愁近黄昏”。村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长期住在梅堰的老农李大伯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我们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为奋斗目标,现在大家都安居乐业,过着这样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这在过去,我们连做梦也不敢想一想。

梅堰路虽然是农村一条极普通的道路,但她铺满了希望,她的一头通向遥远的过去,她的另一头连接着现代化高速公路的辉煌前程!

如今,一条生机勃发、婀娜多姿、岸绿景美的梅堰路,在新一代的梅堰人呵护下,正以昂扬的姿态陪伴着勤奋的梅堰人满怀信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