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作家笔下的甬江:唐弢故事中的下村日记

宁波作家笔下的甬江:唐弢故事中的下村日记

【摘要】:工作组进村已经有好几天了,我们整日奔走在田间和村落的小路上。三月二十六日下午,召开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十六大精神学习会。会议临近结束时,村民代表们发言非常热烈。忽然想到了812路车站候车的情景,刮风下雨,夏日炎炎,候车亭是少不了的,我们文联能不能帮助村民建造两个亭子呢?下午又去村后小河工地走了一圈。四月二十一日今天是我们工作组离村的日子,也是“连心亭”和“牵手亭”落成的日子。

□杨东标

三月十五日

乘812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北郊夏家村。春雨时断时续,下车的,候车的,衣衫全湿了。这里没有候车亭。

工作组进村已经有好几天了,我们整日奔走在田间和村落的小路上。这里原有四个自然村,夏家,小陈,东漕,李家。现在李家村被划为甬江镇的工业园区,正在准备举村南迁到夏家,所以到处可见一幢幢民居的楼群在兴建,让人感受到正在急剧变迁着的市郊农村

我们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地访谈。村头、村角、小店、河边,我们倾听着村民的意见,同时也和他们说着“十六大”这个话题。其实,村民们一点不比我们懂得少,说起奔小康,他们更关切,更有自己的见地。

三月十七日

这几天眼前老是浮现着几条河道被污染的情景,很让人惊心且焦灼。据上了年龄的老人讲,江北这片纵横交错的河网,在很早之前是非常恬静且优美的,不但河水清清,且岸边绿荫丛丛,走下洁净的石级可以在河里淘米、洗衣。而现在,清纯的田园风光早已不再,很多河水发黑,河面上漂浮着成堆垃圾。特别严重的,如村后的那条死水河,垃圾几乎湮塞了河道,粪便烂草臭气冲天。还有上陈的那条河,由于河边搭了养猪场,猪粪排在河里,厚厚一层,浮在河面令人恶心。我们进村时,一位老人急切地拉着我们去看。

坐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会议室里,我们与村支部成员一起梳理着、分析着村民的意见。应该说,村民们对夏家村这几年的发展以及村级领导班子还是比较满意的。班子团结,思想统一,村级经济发展很快,财务民主公开。但也有一些意见,如社会治安、建房批地、河道污染、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等等。这么多的意见,如何去改进?

三月二十四日

对于我们工作组来说,短短的四十几天不可能把村民反映的问题全部解决,那么重点应该解决什么?在与村支书夏祖林的沟通中,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对,重点应该抓一抓环境治理。奔小康,要提高生活质量,总不能让村民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但治理河道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镇里、区里、市里,经费的落实,利益的调整,部门的协调,是一个综合工程。上游没治理,下游怎么办?但村后的那条小河倒是一条死水河,完全可以例外,村民反映如此强烈,确是不能再等待了。就这样,治理村后小河形成了共识。

三月二十六日

下午,召开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十六大精神学习会。我作了一个发言,效果还好。农村工作对我来说毕竟是生疏的,而且农民看重的是实际,不大愿意听长篇的理论。会议临近结束时,村民代表们发言非常热烈。有两件事,是我意想不到的。

一位老人激动地站起来说,花什么钱去治理环境啊,是吃饱饭要紧?还是穿西装要紧?——老人是不放心,怕把集体经济的钱花完了,他们的劳保怎么办?其实,夏家村的集体经济还不错,花点钱,用在环境治理上,并不碍他们的劳保;再说,村干部还是把这笔钱管得牢牢的。老人也太满足于温饱型的生活了,时代在前进,饭要吃饱,衣服也要穿好呢。但是老人的意见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于是我们决定组织他们去滕头村参观,开阔大家的眼界,转变旧的观念。

还有一个村民说得更有意思:你们既然来帮助我们奔小康,那么拿钱来啊,人家工作组一出手就是……,你们也表示一下吧。他的这一“将军”,使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还是很镇定地听完他的意见。心里想,工作组的意义难道就在于掏钱?我们又该怎么办?

四月三日

昨天去膝头村参观,效果意外的好。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都说开了眼界,对于环境治理也都举双手赞成了。

忽然想到了812路车站候车的情景,刮风下雨,夏日炎炎,候车亭是少不了的,我们文联能不能帮助村民建造两个亭子呢?经费再紧,几万元钱我们还是有的,也算是我们工作组做了一件实事。这提议立即得到组内同志和村干部的赞同,憨厚的村长曹小狗脸上直笑:好,这个主意好。

下午立即去市内公交线考察,又抓紧与公交公司联系。时间紧迫,得立即动手。亭子的名字也在瞬间涌现了,一个叫“连心亭”,一个叫“牵手亭”,意蕴是明了的:党和群众心连心,文艺工作者与农民兄弟手牵手。

四月九日

晚上,老年活动室灯火通明。我们举办了一次“外来务工人员学习会”,请附近派出所的同志来给他们上法制课。作为城乡接合部,夏家村有295户人家,近700人,而外来人口竟有1600余人。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或打工,或养猪,或种大棚蔬菜,他们成了当地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随地大小便、小偷小摸等等,村民反映强烈。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引导他们奔小康,也同样重要。

四月十五日

月亮很圆,明晃晃地挂在天空上,四周灯光闪烁,机声隆隆。我和组里的老吴、小赵一起在村口散步。一眨眼,工作组就快结束工作了,一切似乎还刚开始,开始熟悉,开始亲近,倏忽间又要离去了。真生出一种时光匆匆之感。

上午与村支书夏祖林一起去慰问了八户特困户,送去了我们的一点心意。看到他们有的还住在破旧的小屋里,不禁恻然。有一位患病老人还把床铺打在地上,我感到很凄戚。中国奔小康,首要的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农民,这是一个永远值得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下午又去村后小河工地走了一圈。治理工程早已动工了,昔日那片污染的河道已被泥土填去,地下涵管正在铺设。南边一些违章建筑也早已拆去。农村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该做就做,立即动手,哪里还能黏黏乎乎、拖拖拉拉的?这段话是夏祖林在不经意间与我说的,话语不多,但做起事情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不虚软。可以想象,这条小河整治后将会给村容村貌带来怎样的改观,但他对我叙述得很朴素:全长400米,地下是涵管,地面是马路,南面有一条绿化带,北面可以造一些房子出卖或出租,或许可以赚回一些钱呢。

“连心亭”和“牵手亭”也动工了,平整了路基,浇下了水泥石粒,明后天就可以来竖柱子了。这些日子,他们还在道路两旁种了很多的树,夏家村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着。

四月二十一日

今天是我们工作组离村的日子,也是“连心亭”和“牵手亭”落成的日子。剪彩。鞭炮。领导讲话。很是热闹。村民们脸上都挂着笑容。夏祖林握住我的手说:“这样的工作组好,我们欢迎。你们明年再来吧。”我说,我们会来的。我们已经把甬江镇作为宁波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基地了,刚才还在镇政府挂了牌。我们今后是要常来常往了。

(刊于2003年4月27日《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