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天以来,我就行走在这样的民间和“底层”。文章说,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农民零星地分布在相对隔绝的村庄里,过着自足的生活,在1897年之前有85%的俄罗斯人住在农村,村庄一直是俄罗斯生活的中心。但现在,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十二万个村庄,村庄这个“国家道德之根”的传统社会单元今天正在走向消亡。夏家村一角村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环境问题,一是失地后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
2023-09-19
口碧水
在宁波服装博物馆近代服装厅,陈列着我国几代服装研究人的图片资料。与文明同行的中国服装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而其理论研究却起步较晚,从1933年第一代研究者顾天云算起,不足十代,其中排行第三的包昌法是宁波江北区甬江街道湾头人。若问他是怎样走上服装研究之路的,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湾头地处宁波西北的姚江南岸。发源于四明山的姚江,经青林渡、李碶渡、觉渡的“几”字形大湾而奔流东人甬江。湾头就是因江水迂回曲折而得名。据史籍记载,宋代的湾头之地土质贫瘠,经常受到潮沙上涨、咸卤内灌的自然侵害,无法耕种庄稼。到了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信国公汤和有鉴于此,在湾头丈科田亩,沿江筑海塘,阻拦海水内灌,同时发动百姓凿地挖井99口,借井水饮用和灌溉农田。190多年以后,宁波知府钟祚发起破浚河道,在城北的湾头更筑西、南、北三堰,边严防咸潮,边鼓励湾头人栽种棉花,直至清朝乾隆以后,湾头地才日见肥沃,并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在这块土地上讨生活的湾头人日子过得极其艰辛,也许就因为这艰辛,湾头人更加勤劳而自强。宁波的谚语“湾头地不得空,拔起萝卜又种葱”,对湾头人作了很形象的概括。
1932年(即农历辛未年)腊月,湾头乡包家漕的包家喜添男丁。不图荣华富贵、只求昌盛发达的包家人将这个小生命取名为昌法。湾头人奋发图强的精神,使得包父早在娶媳妇前就已离开家乡去上海闯荡了。长到学龄时,父亲便把小昌法带到了中国近代纺织发源地的上海滩接受教育。“像天鹅般的纯洁,像蚂蚁般的团结”。小学六年,小昌法在识字算术的学习中,懂得了认真学习、勤奋做事的做人道理,还培养了画画的兴趣……高小毕业后,可能受“早学生意早得力”的传统影响,包父让儿子到上海祥生雨衣厂当艺徒。想不到,这一学竟让包昌法与服装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包昌法著作插图
旧时的裁缝为手工活,裁缝师傅大多没文化,带徒传艺不是面授就是口传。包昌法学艺的雨衣厂虽说已是工厂化生产了,一个师傅带十多个徒弟,但他们之间与作坊式带徒传艺没什么差别。如此“依样画葫芦”的工作,喜欢服装裁剪、又有文化的包昌法似乎不拘泥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简单摹仿,而是白天工作,晚上补习文化。边工作边学习的优势就是能活学活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服装工业处于从手工制作过渡到机械化的阶段,一些服装企业推广使用缝纫机,而包昌法正好业余学过缝纫裁剪,他便利用晚上时间,编写《缝纫机学习讲话》书稿,并由上海正文书店出版。这是我国介绍缝纫机性能和使用的早期专著,这也开了他著书立说的先河。
包昌法
那时,民众的生活不那么富裕,家家户户又多子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的着衣观念。既有服装生产经验又有理论研究水平的包昌法为美化人民群众生活,先后撰写了《巧裁缝》、《怎样学习缝纫机》等书稿,并出版发行。1959年,上海科教电影厂根据他的“巧裁缝”技艺拍摄了科教片,这可能也是我国裁缝写裁缝事迹的第一部科教电影。影片长达40分钟,内容丰富的省料套裁、旧衣翻新等方法在节衣缩食的年代备受欢迎,包昌法的名字也因影片的放映而四处传播。由此,他从基层的企业被调往上海服装研究所专门从事服装理论研究。
正当年轻的包昌法在中国的服装研究舞台驰骋时,一场政治风波差一点使他窒息。1958年,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包昌法被下放到上海第一衬衫厂缝纫车间生产第一线劳动。厄运虽把包昌法打入了低谷,但他并不气馁,仍继续他的服装理论研究。当他从事打样时,就将初中数学课中的几何学运用在服装结构制图上,并总结出“先横,后直,定点划弧”的打样要领。其后工作实践中,他又提出了“时装设计三个分工”、“要重视服装结构设计”等理论观点。服装行业虽有“三分裁,七分缝”的说法,但服装尤其是时装的式样美观、穿着合身则重在结构设计,这对我国服装工业颇具指导意义。
包昌法参观陈列厅
人生往往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关于这一点,年逾七旬的包昌法回忆起40多年前的遭遇,十分感慨:“我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基层是不幸的,然而一年又一年的基层生产实践却使我积累了无数服装制作的经验。”的确,被打成右派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祸,但包昌法却因祸得福积累了十分珍贵的实践经验。正是20年的积累,使包昌法成为既有制作技术又有文化知识,既有服装工艺经验又有理论研究水平,既有表达能力又有操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这也为他提升服装研究的水平,尤其为他编纂服装高等院校的教学课本奠定了扎实基础。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国服装工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包昌法也迎来他事业的春天。在他获得平反回到上海市服装研究所后的十余年间,他先后编撰了《服装设计与工艺》等20多部专著。
包昌法讲课
“一针不来,一针不去”这句俗语说的是做裁缝的艰辛,其实写作何尝不也是一字不写一字不来呢?更何况包昌法写作的年代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他写作的艰辛怕是只有伴随着他的台灯知道了。当年上海的居住条件差,包昌法一家三代七口蜗居在一间加阁楼才20平方米的民居内。不说类似“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单说一家人居住的拥挤也够让他受的了,尤其是炎热难耐的夏天,一夜写下来,不知要流多少汗水呢!而包昌法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撰写了数百万字,出版了《服装量裁缝烫技艺图解手册》、《服装学概论》等30多部专著。书中的插图几乎是他一手绘制的,包昌法说这得益于自己读小学时喜欢上美术课,从小就对绘画很有兴趣。
据宁波服装博物馆中国服装史研究员陈万丰介绍:“包昌法的服装理论专著出版于我国服装学从师傅面授到课堂教育的过渡时期,好多著作对我国服装工业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包昌法的作品屡屡得奖,有的还是我国纺织服装学院的教材。其中《论服装时代感共性与民族化个性结合》获首次全国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论中西服装比较》获全国服饰博览会学术研讨论文三等奖,《裁剪缝纫200问》一书获东北三省图书奖二等奖。
包昌法是创业于上海的宁波人,是我国服装理论研究的专家。约在十年前,经上海东华大学(原上海华东纺织大学)王传铭教授牵线,他与陈万丰先生结识并了解到服装博物馆正在作中国服装史研究。从此他情系故乡,不顾自己年老体迈,赠书、寄书、查阅服装史料等忙个不停。包昌法现虽退休,但他仍心系服装技术理论研究事业,尤其总是把对家乡宁波的服装文化研究放在首位。他说这是尽服装研究人之责,也尽游子回报家乡的心愿和职责吧。
包昌法已有几十年没回他的出生地湾头包家漕了。这次由于写这篇文章,笔者向包先生进行电话采访,提起他的湾头老家,包昌法记忆犹新。他说:“阿娘(方言,即祖母)家开门见河浜(上海方言,意是小河),每年我读书放暑假来宁波作客,乘船到轮船码头(即现在的老外滩),步行过草马路,不久就到家了。住在阿娘家,要么在河泊钓鱼,要么去上赵家的外婆家,找表兄弟们白相(上海方言,意为玩耍)。一次我还跟随阿娘去庄桥探望太外婆,原来庄桥是阿娘的娘家。只可惜工作后,很少回老家,阿娘过世后再没来过湾头了。这几年,我来过几趟宁波,总是想起轮船、湾头、阿娘和河浜。待下次再来宁波,我一定去那儿走走、看看,那儿有我童年的梦和少年的玩伴。”
是啊,故乡是一根无形的线总牵挂着游子的心,这是游子的故乡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离开宁波数十载的包昌法将自己的藏书赠送给宁波服装博物馆,还恭恭敬敬地题上“献给我的故乡”等话语。
包昌法的部分著作
陈万丰说:“这些书册凝结着游子的深情,是无法估价和称量的。百余册发行于1980到1990的服装杂志,不仅填补馆藏的空白,还是雪中送炭。”
原来在新世纪初,宁波服装博物馆准备举办《时尚巨变》展览。而现有的展览图片资料断层,正缺少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资料。展览筹备工作组曾去上海图书馆查找,但像大海捞针似的难找、费时。包昌法听说此事,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收藏全部捐献出来了,其中就有工作人员找了多时的“皮尔·卡丹第一次到中国举行时装表演”的图片。
20世纪初,宁波的“红帮裁缝”以善做西服闻名天下,那么,与西服配套的衬衣又是出自何方巧匠之手呢?衬衫是西服的陪衬物,以白色居多,晚清时与西服同时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穿衬衫者逐渐增多,但当时,市场上的衬衣大多是美国或日本人来华制作的,国内只有西服店内少量附带加工缝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宁波人和衬衫的关系如何呢?在翻阅《中国近代纺织史》时,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引起了陈万丰等宁波有关研究人员的兴趣:“1912年,宁波人部绥兆、陈斌堂等,合伙在上海四川路560号创设邬复昶内衣厂,购置缝纫机3台,专为外侨加工衬衫……”此前,宁波的服装史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多为西服史,这条信息让他们敏感地意识到,原来宁波人在衬衫业上也大有作为。
为了求证这段历史,陈万丰找到了包昌法等三位当年的“红帮裁缝”。根据他们的回忆,当时上海的服装业可粗分为西服、时装、衬衫等6个行业,其中,西服领域自然以宁波红帮裁缝为主,时装领域以上海浦东裁缝为主。衬衫业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由最初的一缝一烫,发展为分工序的流水生产。衬衫的优劣,除了材料外,关键是衣领的质量,从早期的浆布领逐渐发展为帆布领、细帆布领(又称双鹿衬)、领尖加赛璐珞插角片、“科学软硬领”,再到以后的树脂衬、热熔粘合衬,衬衫的衣领可谓花样迭出,而衬衫的款式在相当长时间内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根据包昌法的回忆,再通过查阅档案发现:自1946年11月至1949年4月间,上海共有衬衫厂146家,宁波人开设的占到68家.另外还有几家业主虽不是宁波人,但有宁波人合伙。可以说,半个世纪前,宁波人几乎占据了上海衬衫业的半壁江山。
'包昌法就是这样情系故乡。作为中国第三代服装研究专家,他提出的“红帮裁缝创业史”观点对宁波人有关红帮裁缝的研究有着启迪和借鉴作用。他提供的第一套中山装形成时间与裁缝师傅等资料为宁波服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采访包昌法感谢他为宁波所做的一切时,他却说“我没做啥呀”。这就是毕生从事服装研究的甬江人。
有关唐弢故里:宁波作家笔下的甬江的文章
2003年春天以来,我就行走在这样的民间和“底层”。文章说,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农民零星地分布在相对隔绝的村庄里,过着自足的生活,在1897年之前有85%的俄罗斯人住在农村,村庄一直是俄罗斯生活的中心。但现在,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十二万个村庄,村庄这个“国家道德之根”的传统社会单元今天正在走向消亡。夏家村一角村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环境问题,一是失地后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
2023-09-19
光阴似水,不知不觉中,计亮年已是一个14岁的少年。当时计亮年最感兴趣的是化学,那一道道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方程式,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有趣,像一个个精灵诱惑他去一步步深入。新中国成立后,计亮年得到了进夜校补习高中课程的机会。计亮年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学府。1952年,计亮年以化学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为之倾注满腔生命热忱的化学研究生涯。......
2023-09-19
□王静甬江街道的名人录,有唐弢;江北区的名人录,有唐弢;宁波市的名人录,也有唐毁。中国现代文学史少不了唐弢的名,就连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有他的个人文库。......
2023-09-19
□张良鸿两年前,就听说江北要建一座大公园,定名为“日湖”,以与城中的“月湖”遥相呼应。只要湖的东南岸也能在近期铺排修建完成,“五一”节到来之日,日湖真将被掀起新嫁娘的盖头来了。三年前,当拙作《美哉,日湖》在《新江北》报的“廿年一瞬,有奖征文”栏发表时,东草马路口的庆丰桥还只是一个“甬江二桥”的规划。一句话,一个以日湖公园为中心的继外滩商贸区后,又一个大型的环日湖商贸区已渐渐浮出水面。......
2023-09-19
乡间是如此动人,那么,一座建立于乡间的象牙塔,终年浸润在质朴的空气里,该是如何美好呢?多年来,尽管曾日夜在此地徘徊与悠游,但这一次,我却是以迷路人的心情,走入甬江街道的双桥村。在这座村子里,就屹立着一座象牙塔。双桥村位于江北区与镇海区的交界,地理范畴上归属前者。此时开学伊始,春寒料峭,十字型的双桥街上,学生与村民交错其间。迎着风走,又来到双桥村。......
2023-09-19
也确实如此,虽说现在的“史翠英”已成为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但真心善待顾客的宗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史翠英想做海产品生意。史翠英是个外表看起来柔弱,内心却非常坚强的女子,而且非常聪明。这个举动,无疑成为史翠英事业的助动力。这个销售成绩单让史翠英和史杰百思不得其解。史翠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她一心以顾客为重的理念。......
2023-09-19
敢于把自己的产品这样反复折腾,并号称“永不变芯”的,就是宁波一家本土的床垫企业:宁波梦神(集团)有限公司。梦神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不断开发先进的床垫生产设备这一过程中。梦神已不满足于现状,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梦神产品逐步占领了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市场,连续十年成为国家A级产品,“梦神”商标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浙江驰名商标。这也使梦神在旧金山乃至美国北加州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以迅速扩张。......
2023-09-19
现在,那个欢乐的夜晚已经过去,虽然我没有机会亲眼看到挂在人们脸上的笑容,但是我能够想象得到埋藏在这些新宁波人心灵深处的激动之情!平和、安宁,恍然之间我脑海里忽地闪映出大文人陶渊明撰写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呀,眼前这不就是新宁波人的“桃花源”吗?我们不妨倾听一下居住在梅堰社区里的几位新宁波人的叙述吧!......
2023-09-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