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突发事件应急设施布局优化理论与应用

突发事件应急设施布局优化理论与应用

【摘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根据上述概念的界定,本书中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是指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提前对永久性的移动类应急服务设施进行规划,确定其数量和位置的过程。

1)重大突发事件

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8]定义了突发公共事件,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2007年8月30日通过并于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9]中规定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划分,本书提出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界定。具体表述为:重大突发事件(Large-scale Emergency)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紧急事件,且影响人口达到100人以上,影响区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的紧急事件。

本书界定的重大突发事件包括上述法律法规提出的重大级别和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事件。例如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造成2 064人遇难,175人失踪,12 135人受伤,10多万户灾民需要转移安置[10]。这类突然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属于本书所界定的重大突发事件。

2)应急服务设施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应急设施投入应急救援活动中,而应急设施又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应急服务设施(也称为应急资源点或应急出救点)的特征,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提供应急服务,如消防站、紧急医疗服务设施等,通常在一定范围内考虑提供及时的应急服务;第二类是提供应急物资和资源,通常考虑在区域内提供足够的应急物资和资源,如食品、饮用水、棉被和帐篷等。

应急设施根据需求者和服务者的来往问题,可分为固定服务设施和移动服务设施[11],其中固定服务设施是指需求者(服务接受者)必须到达提供服务的固定场所才能接受服务,如医院、防灾公园、避难场所等;移动服务设施是指提供服务的服务者需要达到需求点,并提供服务。一般设施都属于移动服务设施,例如消防站、医疗救援中心、专业工程抢险等。

本书研究的应急服务设施属于此类移动应急服务设施(简称应急服务设施,以下文中提及的应急服务设施均属于移动应急服务设施)。

3)应急服务设施布局

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应急服务需求的特点,确定此区域内应急服务设施的数量和位置,来满足区域内的应急服务需求。

应急服务设施布局通常分为:永久性应急设施布局(Permanent Facility Location)和临时性服务设施布局(Temporary Facility Location/Layout)两种。永久性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是属于灾前提前规划布局,是提前应急准备过程(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y Requirement),例如,消防站的选址布局、公安部门的选址布局等;临时性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是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情况临时确定地点的布局(Temporary Response for Requirement),例如,设立应急物资分发中心、医疗小队集聚点等。

根据上述概念的界定,本书中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设施布局是指有效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提前对永久性的移动类应急服务设施进行规划,确定其数量和位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