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后张法构件构造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

后张法构件构造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

【摘要】:后张法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对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 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 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图8.16端部转折处构造当构件在端部有局部凹进时,为防止在预加应力过程中端部转折处产生裂缝,应增设折线构造钢筋,如图8.16所示,或其他有效的构造钢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曲线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4 m。

1)预留孔道

孔道的布置应考虑张拉设备和锚具的尺寸以及端部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等要求。后张法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 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 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②在框架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1.5倍孔道外径;从孔壁算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底不宜小于50 mm,梁侧不宜小于40 mm。

③预留孔道的内径应比预应力钢丝束或钢绞线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10~15 mm。

④在构件两端及跨中应设置灌浆孔或排气孔,其孔距不宜大于12 m。

⑤凡制作时需要起拱的构件,预留孔道宜随构件同时起拱。

2)构件端部加强措施

(1)端部附加竖向钢筋

当构件端部的预应力钢筋需集中布置在截面的下部或集中布置在上部和下部时,则应在构件端部0.2h(h为构件端部的截面高度)范围内设置附加竖向焊接钢筋网、封闭式箍筋或其他形式的构造钢筋。其中,附加竖向钢筋宜采用带肋钢筋,其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e≤0.1h时:

当0.1h<e≤0.2h时:

当e>0.2h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配置构造钢筋。

式中 Np——作用在构件端部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力,可按式(8.38)计算,但应乘以预应力分项系数1.2,此时,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的预应力损失值;

e——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fy——竖向附加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当端部截面上部和下部均有预应力钢筋时,附加竖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按上部和下部的预应力合力Np分别计算的面积叠加后采用。

图8.16 端部转折处构造

当构件在端部有局部凹进时,为防止在预加应力过程中端部转折处产生裂缝,应增设折线构造钢筋,如图8.16所示,或其他有效的构造钢筋。

(2)端部混凝土的局部加强

对于构件端部尺寸,应考虑锚具的布置、张拉设备的尺寸和局部受压的要求,必要时应适当加大。

在预应力钢筋锚具下及张拉设备的支承处,应设置预埋垫板及构造横向钢筋网片或螺旋式钢筋等局部加强措施。

对外露金属锚具应采取可靠的防锈措施。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曲线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4 m。

对折线配筋的构件,在预应力钢筋弯折处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

在局部受压间接配筋配置区以外,在构件端部长度l不小于3e(e为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钢筋的合力点至邻近边缘的距离),但不大于1.2h(h为构件端部截面高度)。在高度为2e的附加配筋区范围内,应均匀配置附加箍筋或网片,其体积配筋率不小于0.5%,如图8.17所示。

图8.17 防止沿孔道劈裂的配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