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校园生活美好挚友老师和学生并肩奋斗

校园生活美好挚友老师和学生并肩奋斗

【摘要】:作为一名老师,我是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的。如果说“传道授业”职能,让我成了孩子们的老师;那么,“解惑”这一职能,则让我成了孩子们的益友。“传教之师”竟然也需要学生们来帮助她学习网络用语,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只是单向的,但是“解惑之友”的朋友情谊却是相互的。我们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既有“传道之师”之谊,又有“解惑之友”之情,情谊深切至此,自然会相互帮扶,共同进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开篇如是写到。作为一名老师,我是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的。“传道”,就是传播道义、道理、道德,让学生树立“道”的信仰,并提升个人品质和人格素养。

古往今来,大德之人往往名垂青史,光照后世,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这些人,并非是他们大脑的沟回有多么的曲折,智力有多么发达,而是他们美好的品德使得自己熠熠发光。与此相反,世界上也有很多天才式的人,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扰乱社会治安,甚至于危害整个人类。

由此可见,“教人求真”便是老师传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它甚至凌驾于授业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云“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的内涵所在。

而我是孩子们的班导师,既然称之为师,我便有着上述的“传道”之重责,我必须小心谨慎地向学生们传道,绝不让自己的主观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更不能打着客观的幌子,向受教育者灌输已经被主观化了的所谓事实。然而,曾经一度,我也如同大多数的老师那样,只是一味小心翼翼地“传道”,生怕在讲解某一部分的知识时变得有失公允,这也导致了“传道”内容变得死板、生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

大学之中,学术风气应该是开放的,思想也应该是自由的。正如言论是自由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自己的观点,而不拘泥于课本。同学们就需要对获取的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然后提炼成为自己的观点,也可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总会产生出自己的问题与疑惑,这时,师者的又一职能——解惑,相应产生,继而又得到了发挥。

如果说“传道授业”职能,让我成了孩子们的老师;那么,“解惑”这一职能,则让我成了孩子们的益友。在这个互联网下没有任何秘密的年代,孩子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想法和秘密,能够有机会听到他们内心想法的人,除了是他们的益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获得他们的完全信任。于是,“解惑之师”变成了“解惑之友”。只有成孩子们的朋友,才有机会去真正了解他们,了解孩子们心中的想法,清楚孩子们的长处与短处,进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解惑”。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最让人欣喜的部分就是——对孩子们而言,我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对我而言,孩子们也既是学生,又是朋友,甚至可以是老师。不要以为自己是孩子们的老师,就一向以老师的姿态自居,在一些“年轻人的领域”,孩子们往往比我这个老师还懂得多。

比如,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面。我就曾经在孩子们面前闹过一个不小的笑话,关于“宝宝”这个网络词语。

那是2015年的冬天,临近期末考试的那段时间,天气寒冷,孩子们又要考试了,交大图书馆由于安装了空调,所以座位变得十分紧俏,没有占到位置的孩子就只能到冰冷的自习教室去自习了。

那一天,早上刚刚下过了一场小雨,北风一直轻轻刮着,天气比平常还要冷上几分。早上十点多的时候,我闲来无事刷朋友圈,看见班级里的敏敏同学在十分钟之前更新了一条动态,她写着“冻死宝宝了”,配图是一张她一个人缩在自习室的角落里紧紧裹住大衣的照片。

看到这条朋友圈,我顿时脑子里闷响了一声,又想起刚刚入冬的时候敏敏似乎比平时胖了些,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在任何人那里听说过她有男朋友的事儿啊,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儿吗?

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想给她打电话问清楚具体情况,却又害怕她不肯说。思前想后之后,我还是拨通了敏敏的电话。

“喂,是敏敏吗?”我尽量抑制住自己的情绪,让我的语气听起来和平时无异。

“嗯,是我啊!苗苗老师,您找我什么事儿啊?”电话那头传来敏敏轻松愉快的声音。

“你还在自习室自习吗?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啊?”我试探性地问着,希望她直接把事情告诉我。

“啊?”敏敏的语气听起来有些疑惑,“嗯,我没什么事情要跟您汇报啊?”

我一听,这敏敏还在跟我打马虎眼呢!我赶紧说:“敏敏啊,你别怕,老师最爱你、最关心你了,你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跟老师说哦,老师不会生你的气的!”

敏敏听见我这么说,还以为她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儿,慌张地说:“老师,我真的没有做错什么事啊!”

我看敏敏一直拒不承认,心里有些急了,这么大的事儿居然还想继续瞒下去吗?就直截了当地说了一句:“敏敏啊,我看见你发的朋友圈了。你就老实回答我一个问题啊,那‘宝宝’现在在哪儿呢?”

听我这么一说,敏敏有些懵了,喃喃道:“什么宝宝啊?”

我当时心里急得火急火燎的,听着敏敏的回复感觉她像是要继续装傻了,正准备严厉地教育她,电话那头的敏敏又开口说话了。

“哦,我明白了!苗苗老师你误会了!嘻嘻嘻……”然后,敏敏居然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这句话把我搞得一头雾水,赶紧问道:“我误会什么了?”

“因为,我就是那个‘宝宝’啊!‘宝宝’就是我,我就是‘宝宝’!”敏敏解释道。

…………

后来,我才在敏敏的解释以及百度的帮助下,知道“宝宝”这个词的用法。这是我至今难忘的,自己在网络用语方面闹的一个大笑话。从那之后,我便经常让孩子们跟我讲一些我“听不懂”的词语。

“传教之师”竟然也需要学生们来帮助她学习网络用语,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可能只是单向的,但是“解惑之友”的朋友情谊却是相互的。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之后给我带来的改变,是始料未及的。朋友之间的亲切之感,竟然会突破师生之间传道授业的隔阂,将距离拉近,将气氛柔化。我们之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既有“传道之师”之谊,又有“解惑之友”之情,情谊深切至此,自然会相互帮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