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丽江邱塘关:历史战略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丽江邱塘关:历史战略要塞与兵家必争之地

【摘要】:徐霞客在游记中两次提到邱塘关是丽江的锁钥。邱塘关,纳西语称“敢古”,当地人俗称“三家村”。邱塘关一直是丽江的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塞。“改土归流”后,乾隆年间的丽江知府管学宣重修过邱塘关。王镇随即派出军队,同丽江民众一道把守邱塘关,以防吴三桂叛军逃窜到丽江和藏区,断其后路。第二次是在咸同年间的“乱世十八年”。双方在关口交战,关口数次易手。可见,丽江邱塘关与“小长城”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

徐霞客在游记中两次提到邱塘关是丽江的锁钥。从西关龙潭到邱塘关有两条路,东侧道路较宽,但比较绕;西边有一条小径,即徐霞客所走的西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山下有大道,稍曲而东,由塔侧上;小道则蹑崖直北登。余从其小者,皆峻石累垂,锋棱峭削,空悬屈曲。一上者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出之脊矣。”在锋棱峭削的两山间,小路蜿蜒盘旋而上,至最险之处,设有“玉龙关”。每到傍晚,便关闭关门。赶马人或商贾远远就能看到关门,发现门关了,便不再上山,住宿在山脚下的西关村里。赶马的藏人一般不会居住在村民家里,他们往往在山脚下较宽敞的地方搭帐篷宿营,今天还保留有与此相关的地名。如山脚有一块平地,称为“冷记哨板空”,即卸下马驮来休息之地。我们沿着羊肠般的古道,在两山间艰难北上。在两山最窄处,有一处乱石,还能见到一些砌起的石墙,这便是至今仍在传说的玉龙关。显然,徐霞客路过时,此关当时尚未修建。据说此关用石料做门框,横批刻有雄浑苍劲的“玉龙关”三字,两侧还有一副楹联:“玉龙关上石狮子锁住千秋人地脉,花马国里忠义坊佑启万世子孙贤。”站在关口往南望,七河坝尽收眼底,难怪这里有专门下驮歇脚的地方。民国年间玉龙关被毁,“玉龙关”三字已断开,断石残块,倒在路边。

图4-42 重修的邱塘关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继续北上,“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山之脊矣”。东来大道是指从复第塔觉显寺处而来之路。邱塘关南控七河、鹤庆;从山脊北瞻丽江,已见玉龙雪山熠熠生辉。复第山是夹在吴烈山和老母猪山之间的一座东西走向的小山梁。周围的数十亩田地,已是野草丛生,为当年守关者的养粮田。

邱塘关,纳西语称“敢古”,当地人俗称“三家村”。此关由一石门、三个院落组成,东边二院,西边一院。据《徐霞客游记》及相关史料记载,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高约两米,头朝南,雄踞关口。石狮口含绣球,可转动但不可取出,行人好奇,常转动,日久天长,球面光滑。当太阳西下时,夕阳照在狮子头上,远处看到有闪光,因而又有人说是夜明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狮子遭到破坏,至今仍能见到一头石狮倒在西边的灌木丛中,身首分开,见尾不见首,狮口是否含有绣球也就无法证实了。听说守关者姓郑,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迁居到漾西中吉村。邱塘关一直是丽江的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塞。“改土归流”后,乾隆年间的丽江知府管学宣重修过邱塘关。乾隆《丽江府志略》载:“知府管学宣重修,题额曰:保刈天西。”光绪《丽江府志略稿·建置志》卷二中记载有教授杨士鹏之诗:

叹说南关道,为歌行路难

马蹄惊乱石,人面碍危峦。

径自谷中转,云从足下盘。

古来设险意,重此一泥丸。[2]

1954年在复第塔东侧修通了丽江至鹤庆的公路,此后,邱塘关渐从人们视野中远去,只有当地村民上山砍柴时才走此路。邱塘关西侧大约700米的山头上,有一段石头垒起来的围墙,被称作丽江“小长城”。此段石墙随山梁而建,宽有1.5米,高1.2米,其内侧有0.4米的台阶,用石很均匀,都由20余公斤重的石头堆砌而成,没有小块的石料。整段“小长城”约有2.5公里,如同一条带子盘踞在小山头上,直至西面的悬崖峭壁边。笔者认为,“小长城”除了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外,还能有效地防止过往马帮和商贾偷税漏税,因为这一障碍使得驮负的马匹无法通过。后来,当地乡政府曾在此立了一块告示牌,严禁开采和破坏,但附近村民图方便,已经把一段长达200米的石料运走了。

图4-43 “小长城”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此段“小长城”曾修缮过四次。第一次是吴三桂踞滇时期。吴三桂降清后,镇守云南,不但接管了木氏的全部财田,而且把明代云南府的全部卫、所和军田据为己有,征收各种赋税徭役。他自恃劳苦功高,作威作福,“西选”任官,云南俨然成了“国中之国”。吴三桂视丽江为要地,想收入怀中,以畅通滇西北至西藏之道。康熙八年(1669年),云南各地土司纷纷投靠吴三桂,争先宠媚接受封赐,而当时丽江土司木懿拒不投靠,成为他的眼中钉。吴三桂把丽江的属地照可、你那、香罗、鼠罗、忠甸等五处送给吐蕃,作为和好的礼物,也是给自己留后路,但仍对丽江土司征收五地的赋税。此举遭到木懿的强烈反对,吴三桂对木懿更加痛恨,用欺骗手段把他押到昆明,囚禁七年有余。康熙十二年十一月(1673年),吴三桂上演了一出“假意交兵权”的闹剧,被康熙皇帝识破,吴三桂遂联络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分别在两广和云南发动叛乱。吴三桂迅速纠集云南各地兵力,向贵州、湖南等地进犯。丽江土司木秉承先祖“决不反叛朝廷”的遗训,毅然反对吴氏的叛逆行为,配合清军镇压吴三桂叛乱。木“暗察逆贼伙党情实”,派亲信将情报秘密地送至四川赵良栋将军和建昌守将王镇手里。王镇随即派出军队,同丽江民众一道把守邱塘关,以防吴三桂叛军逃窜到丽江和藏区,断其后路。先遣部队和丽江民众在关前“砌墙堵御,以听调用”,在此修建了用于防堵的“小长城”。

第二次是在咸同年间的“乱世十八年”。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杜文秀在蒙化(今大理巍山)发动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起义军北上,先后攻占了鹤庆、剑川等地。为防止起义军进入丽江,府衙动用军民加固西面的“小长城”,又在东关和复第塔周围修筑了一堵石头墙防线,与西面的“小长城”遥相呼应。双方在关口交战,关口数次易手。后人木枝连在《丽南两关话古今》中说:“不知多少勇士亡命,并且两关脚下村民屋舍除房顶插白旗外,几乎烧光,只有败瓦秃墙,满目疮痍。”可见当时的战斗是何等激烈。战后,阵亡将士的尸体被抬到东山脚下火葬,此地至今仍然称“目高莫记板”,意为“阵亡士兵焚尸的地方”。

第三次是民国时期。1936年4月,由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丽江,民国丽江政府强迫第三区农民在邱塘关和东关修筑碉堡,也加固了原有的“小长城”,作抵抗状,但等红军到来时已是空无一人。

第四次是在1949年5月,以罗瑛为首的永胜民主联军4000余人渡过金沙江,占领鹤庆,企图闯入丽江。中共丽江地下党工委发动群众在东、西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兵把守,此关固若金汤,罗瑛只好作罢。

可见,丽江邱塘关与“小长城”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

另介绍一下七河一带的关哨。乾隆《丽江府志略·山川略》中记载:

邱塘关,在城南二十五里,郡之门户,设有守兵,关前两山对峙,中通一道,崎岖难行……岗子哨,七河里内,府南四十五里,接壤鹤庆。

其各哨,七河里内,府南三十七里。副你于哨,七河里内,府南三十里。

迦散甸买哨,七河里内,府南二十二里。

明清时期七河界内的哨所有:岗子哨即今西哨,在新民下村;其各哨,即七河哨,在今天的七河村;迦散甸买哨,为西关村。从“丽江府与永北、鹤庆、大理各府并外域交界路程”来考证,据乾隆《丽江府志》:“陆路自府起十里至东员桥,十五里至丘塘关,六里至关脚村,四里至拦马塘村,六里至七河里,四里至岗子哨,交鹤庆界。”从丽江至岗子哨共有45里,20多公里。各哨之间的距离也是符合实际的。

结合《徐霞客游记》与以上史料,说明明末崇祯年间,丽江最南的哨所为岗子哨,即西哨,在今新民下村;往北行,至今七河村;再往北达勒马村,过勒马桥,至瓦窑村,那里建有木氏的税所。继而转西北至西关村,从西面上山,达邱塘关。

元朝时相比,明代木氏土司控制的行政区域明显变小了。但由于历代木氏土司不断向外扩张,实际控制区域反而更大,木氏土司成为西南地区最强势的土司之一。木氏土司对外拓展始终遵守这样一条规则:不对明王朝直接控制区域用兵,如屯垦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今永胜境),南邻已“改土归流”的鹤庆府。这些都是流官直接管辖区,要用兵就是公然反叛朝廷,因此,木氏土司自始至终没有往南用兵。东北面是北胜土司、永宁土司、四川五所土官管辖区,北面是吐蕃控制区,西面是吐蕃和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三个方位是木氏土司扩张势力的主战区。近200年中木氏土司对藏东、川南等地用兵,并没有遭到明王朝的封杀,反而受封,原因就在于木氏从不违背明王朝指令,始终臣服明王朝。那么,明王朝赋予木氏土司什么样的重任呢?《明史·云南土司传》载:“丽江自太祖令木氏世官,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籍为屏障。”可见明王朝视木氏土司为“屏藩”,以绝吐蕃南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巡按御史宋兴祖奏:“税使内监杨荣欲责丽江土官退地听采。窃丽江自太祖令木氏世官,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籍为屏障。今使退地听采,必失远蛮之心;即令听谕,已使国家岁岁有吐蕃之防。倘或不听,岂独有伤国体。”明神宗同意如此办理,杨荣想置办木氏土司只好就此罢了。元明两朝,木氏土司未曾对南面用兵,虽曾在丽江南部设置哨所、设关,但据历史文献和实际考察,并无向南用兵的痕迹。

【注释】

[1]杨林军编著:《丽江历代碑刻辑录与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5页。

[2](清)陈宗海纂:《丽江府志》,丽江县印刷厂印刷,2004年,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