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府通论第4卷:探索东线拓展路线

木府通论第4卷:探索东线拓展路线

【摘要】:它与迁徙路线接近,其代表地为:鸣音—奉科—俄亚—木里。木里处于迁徙路线和进军路线的中间,继续走便到了四川省的巴塘、理塘,这里既接近成都又接近拉萨。木氏土司当年连巴塘、理塘都控制下来了,我把这条线称为东线。又因为俄亚居于北线和东线之间,所以对俄亚还有一些说法。东线扩张,多采取了文化的攻势。来丽江避难的最大的活佛噶玛巴,是属于白教的领袖,不难看出木氏土司在东线上与白教的接触较深。

接着我们讲一下东线的进军路线。它与迁徙路线接近,其代表地为:鸣音—奉科—俄亚—木里。木里处于迁徙路线和进军路线的中间,继续走便到了四川省的巴塘、理塘,这里既接近成都又接近拉萨。木氏土司当年连巴塘、理塘都控制下来了,我把这条线称为东线。先前蒙古军队也是从奉科、宝山一带进入丽江的。鸣音居住着比较传统的纳西族,从奉科过金沙江,便到了四川界的,再走五六天路程便到了俄亚,然后就到了巴塘、理塘。我们不能只看现在的公路,从前的进军路线是沿着商道走,当时的路线与现在的公路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我们今天去俄亚走的路线是丽江—香格里拉—洛吉—俄亚,但当时只能走丽江—鸣音—宝山—奉科—俄亚。从民族分布来看,鸣音是纳西族居住地,这里也许是纳西族迁徙到丽江后最先占领的地盘。宝山也是纳西族居住地,奉科更是如此。这些地方有山有水,虽然平地很少,但勤劳勇敢的纳西先民在这里开辟了大量的梯田,一代又一代的纳西族在这里休养生息,而且这些地方属于金沙江峡谷地区,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气温高,适合农耕。这些地区山上都是原始森林,更适合畜牧业,沿江还有一些矿产资源,可以提供给这个民族开采。这样的地方纳西先民不去占领,那还去什么地方开辟地盘呢?所以要先占领这些地方,正是这个地区的工农业资源支撑了这个民族。后来发现再往前走还有更好的地方,所以这个民族又继续往前推进,哪怕是高山大河阻挡也无所畏惧,这样他们就来到了俄亚。

是不是先占领了俄亚这个地方,然后又占领宝山、奉科呢?并不是。而是先占领和稳定了宝山、奉科后,才往俄亚方向挺进。历来民间都是这样传说的。又因为俄亚居于北线和东线之间,所以对俄亚还有一些说法。我们讲进军路线也可以不讲俄亚,而是可以说纳西先民迁徙到这个地方后自行发展。进军则是从鸣音、奉科、宝山往北,通过原始森林,跋山涉水之后一直打到木里,从木里往西北方向前进,便到了巴塘、理塘。

图4-36 俄亚大村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到现在,巴塘、理塘还留有哪些当年纳西人进军的痕迹呢?这两地属于四川省甘孜州,都有纳西族村寨,而且历史上人口不少,据说这些村庄的纳西族中也曾出了县长和县委书记之类人物,这里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从丽江派去进驻的纳西先民的后代。关于这方面的记载相当多。木府里收藏了《大藏经·甘珠尔》,木氏土司曾主持刊印《大藏经·甘珠尔》,其中有一部献给了拉萨的大昭寺,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纳西族和藏族的关系。在东线进军途中要经过四川省稻城县(亚丁),稻城也有一些纳西族居住。

东线上的宗教文化现象相当突出,如说稻城就有一个白教寺庙,属于噶玛巴派,这个寺庙的主持是白马塔青活佛,这座寺庙在稻城来说是够宏伟壮观的,还有点布达拉宫的架势。据说当年在修建这个寺庙的时候,木氏土司曾给予了资助,这是文化交流的见证。再往前走就到了印经院,印经院位于巴塘、理塘附近,很著名的《大藏经》就在这里刊印。我们所说的丽江版《大藏经·甘珠尔》是在丽江刊印的。从东线来看,木氏土司采取了文化与宗教交往、交流的策略,甚至捐钱建寺院。刊印《大藏经·甘珠尔》,甚至把神事(职)人员请到丽江来,这是两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的一种现象,是一种融合政策。东线扩张,多采取了文化的攻势。进军东线为什么要采取文化、宗教手段呢?为何以攻心为上呢?事实上,出资建寺,出资刊印《大藏经·甘珠尔》这些举措既是文化手段,也是宗教手段,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信仰。东线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进攻,是有原因的,因为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与进军东线比较接近,在迁徙的过程中对这一条线上的情况比较熟悉,该怎么对付自然就心中有数,而且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与当地人已接触过了,觉得对东线只能采取文化交流与思想交流的方式才能把这些地方巩固起来。

就东线来看,鸣音—奉科—宝山—木里—巴塘—理塘(中间经过稻城、乡城),沿途均有木氏土司资助修建的佛教寺院、纳西族村寨。文化的融合在东线表现得尤为突出。历史上木氏土司曾在丽江接待过活佛噶玛巴。噶玛巴在藏区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一个教派,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受到其他教派的打击,所以噶玛巴流落到了丽江。比如说中甸的松赞林寺,是属于黄教的寺院,而稻城寺是属于白教的。来丽江避难的最大的活佛噶玛巴,是属于白教的领袖,不难看出木氏土司在东线上与白教的接触较深。所以东线进军是以文化进攻为主,而并不像北线进军那样杀气腾腾的。在东线进军途中,木氏土司不仅在稻城捐资建寺,在许多地方也进行过捐助。东线还有一些很奇特的现象,比如俄亚,就相当典型。木氏土司到处争夺地盘,打仗、占领和开拓自己的疆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的。有了钱还得有大量的物资作为军事支撑。战争其实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畜牧业,打仗要用战马,于是便大量饲养马匹,直到现在丽江周围水草茂盛的地方,老百姓都说这是木氏土司的养马场。这说明在征战过程中大量发展了畜牧业,特别是养马业,曾有“丽江马最吃苦耐劳,善于行走山路”之说。丽江与周围的互市、木氏土司向中央王朝的朝贡,许多时候靠的就是马,即大量上贡马匹。在我们的俄亚之行中,我对此深有体会,对马的感情加深了。但是光有马匹也不行。当时属于冷兵器时期,没有好的铁矿,就制不出好的战刀。打仗用铁量很大,比如造马掌、战刀等也需要铁。正因为当时军事的需要,以及开拓疆域后农业的需要,使人们考虑到要发展采矿业。

图4-37 骡马交易场面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木氏土司发现了俄亚这块地盘。丽江的宝山、奉科一带,金沙江中盛产沙金,在当时已经有了淘金业,那么多的沙金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水从冲江河带到金沙江的,这条冲江河来自哪里呢?源头就在俄亚这个地方。关于俄亚这个地方的传说很多,如传说木氏土司的管家在狩猎途中,将麦粒落在了河边,第二年再去时发现那里长出了一片麦地,于是觉得这里不错,便派人守住了这个地方。奉科、宝山一带的金沙是从俄亚、洛吉一带顺冲江河而下的。俄亚产金和铁。因战火不断,拓疆开支较大,上贡缺钱,占领后的新地盘进行农业开发需要铁制锄、犁等劳动工具,于是,木氏土司就看上了俄亚。俄亚在稻城亚丁雪山的西侧,与罗极山相隔。木里到俄亚现在才通公路,我们去考察时走的线路是:中甸—洛吉—漆树湾—俄亚。俄亚的地貌是:两边是大山,中间有俄亚河流过。从俄亚到木里开车行走的路线是:俄亚—洛吉—香格里拉—丽江—攀枝花—西昌—木里。俄亚这个地方很多是万丈悬崖,路很危险。水资源很丰富,海拔低于丽江,很适合农业生产。俄亚是一个奇迹,当然如今时过境迁,没有留下当时的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一张图片,史书对这方面也没有记载。当时的木氏土司说,发现俄亚河里有许多金子、金洞,并且还发现了铁矿,俄亚的铁是用木炭来冶炼的。遥想当年,想必木府一定是张灯结彩来庆贺发现俄亚的。发现俄亚后,木氏土司立即拍板决定,派人率领一部分人进驻俄亚,大力开展淘金、冶铁活动。虽然这方面的记载不详,但木氏的确是派去了统治俄亚的首领。派去俄亚的人员就在丽江坝子范围内征集,不仅征集女性成员,甚至不惜让派去的人举家搬迁。在征集过程中,又优先选择工匠、有冶炼技术的人、懂医术的人,另外还有东巴神职人员。丽江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这么大的活动。移民到达俄亚安营扎寨后,就开始淘金、炼铁……

对俄亚的占领,使木氏土司如虎添翼,各个战场大受鼓舞,使得人心大振,军威大振。不仅军事,农业方面也传来捷报,俄亚的铁制锄头、犁头都非常好使,经久耐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俄亚的铁制作的战刀也格外锋利。所以我认为,俄亚的发现和开发无论是在木氏土司的历史上,还是在纳西族民族发展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在俄亚考察时就感叹:这样一个山旮旯产出的铁矿,怎么运往外界呢?是否在这里炼铁呢?俄亚往西北就是德钦—芒康—盐井。再往东边走就是稻城—亚丁—木里。往西走就是中甸—维西—怒江,俄亚处于这个大区域的中心位置,我认为,不能以现在所通的公路去展开联想,在当时的条件下,靠善于走山路的马匹来运输,也只是远近一点而已,这样来看,俄亚所处的位置也不算是交通闭塞。当时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俄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是四通八达的。直到后来丽江的许多农民都以拥有一把俄亚的铁打制的锄头为荣。在纳西山歌中,人们曾唱道:“我给你的聘礼中有俄亚的铁打制的镰刀和斧头。”有些人由于珍爱俄亚的铁,而舍不得使用俄亚产的锄头。甚至有人唱道:“漂亮的姑娘在塔城,最英俊的小伙在俄亚。”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首民歌中赞美的不仅是美女,而且赞美了俄亚的小伙子,进而赞美俄亚的铁和金。赞美俄亚给丽江人带来的好处,是用美女与它相配的手法,最漂亮的仍是这里的铁矿和金子!

我们在俄亚调查到的种种迹象表明:木氏土司派了一支人马到俄亚去的推理是完全正确的。派这些人去干什么?开采沙金、炼铁。俄亚现在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个纳西族乡,这个乡里的纳西族有3600多人,占了全乡总人口的60%以上。这里有称为小村、大村的两个寨子,大村是俄亚的经济政治中心,住着三四百户人家,两边是高山,中间是峡谷,略有一些平地都种了庄稼,俄亚河从其间穿过,人们都说这条河里有许许多多的金子。这里的纳西族的确是从丽江过去的,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从俄亚纳西人的风俗来看,东巴是很有地位的,在木氏土司派去俄亚的人中也包括东巴,是作为神职人员派去的。东巴在俄亚很有威望和地位,俄亚的纳西族至今还经常举行东巴宗教仪式,举行祭祀活动,甚至俄亚人要出远门时,早上起来都先要举行东巴祭祀活动,举行完所有活动后才动身。这次我们去俄亚,当地人说好要8点来接我们的,可我们左等右盼仍不见来,他们的一个副乡长叹道:“俄亚人出门是讲很多规矩的,那些规矩不行完,他们不会出门,我们只好耐心等吧!”我们从漆树湾到俄亚小村,为迎接我们,乡政府举行了大型的东巴迎接仪式,念东巴经、喝酒祭神……所有仪式完毕才让我们继续前行。东巴在那里的地位很高,往往被邀请到火塘的上方坐下。举行完一系列的仪式后,我们才能吃饭,他们把纳西族的传统礼仪保存下来了,使之成为纳西族文化的“活化石”。

我在这里一直强调东巴有地位,目的是要讲一个文化现象。我们知道,东巴教在丽江古城并未形成一种成熟的宗教。在丽江的说法是:有种东巴文字,它是连环画般的象形文字,纳西先人把从前发生过的一些故事用东巴文字记载下来,还有纳西族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也用东巴象形文字记载下来了。有些专门记载这些活动的会写、会读懂这些象形文字的人,就被称为东巴。但是,前面我们讲过纳西族对宗教的观点是:由于木氏土司的广纳、博采,木氏土司什么教都信,使得纳西族也信其他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信。有人说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本土宗教,但更多的人说它还没有达到宗教的形式,因为任何一种宗教都要相当成熟才称得上是宗教,而东巴教还没有达到形成教派的程度,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称为宗教。东巴教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宗教,也许与木氏土司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月亮还是外面的圆,木氏土司是有这么一点想法的。丽江人最信的是外面先进的东西,自己的东西觉得不宝贵,过上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当时木氏土司认为,东巴只适合在穷乡僻壤里活动,在幅员辽阔的农村活动。东巴教作为地方的一种民俗活动,不能大摇大摆地进城来传播。东巴教还没有达到形成理论体系的程度,假如木氏土司更尊重一点,更强调一点的话,说不定东巴教就会形成一种宗教——东巴教(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东巴信仰就是一种宗教)。但要与中央王朝搞好关系,把东巴教视为一种宗教好像又不妥当,所以说历代的木氏土司就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

丽江纳西族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当时木氏土司派军进驻俄亚时也只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将东巴神职人员派去了,但后来东巴在俄亚开始演变,俄亚随着木氏土司家庭的兴衰也在发生变化,木氏衰败了,俄亚又恢复到无人问津、在一个大山包围之中与世隔绝的地方,与外界接触很少。俄亚人的生命力相当顽强,在“改土归流”后木氏势力大大削弱的情况下,俄亚人不炼铁了,但仍然淘沙金,以此作为经济来源。他们需要大量的马匹作为运输工具,同时开垦土地。尽管地势狭窄,但水资源丰富,还有一些可耕之地,他们便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牧歌般的农耕生活,而且这种农耕生活中,还有一种传统的、潜在的丽江坝区纳西族的思想存在。由于俄亚这个地方只能自给自足,长期以来便形成了这么一个情况:家里有地可耕,田里需施肥料,便养牛、羊、猪来生产肥料,因运输的需要又要养几匹马,一个三口之家也力求样样齐全。直到现在,俄亚仍保持着这样的自然经济形态。现在农业分工已经很明确了,有了养猪专业户、种植大户,而俄亚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乡政府试图改变那里的传统农作模式都无济于事,当地人仍然保持着那种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长期与世隔绝,文化生活枯燥的情况下,东巴仪式便盛行起来,于是东巴的地位在俄亚相当高,变成了一种宗教的雏形。当时的执政人员为唤起民众的团结,有意无意地还会与东巴商量一些事务。这样一来,东巴的地位更上升了。所以说,要寻找最原始的东巴文化就要去俄亚。俄亚的东巴是东巴文化的“活化石”。

俄亚盛产黄金的说法也在这一次考察中得到了证实。在俄亚乡有一个叫大村的寨子,寨子中心有一户人家房屋突然倒塌了,人们开始有各种猜想,后来彻底清理了倒塌的房屋,发现这所房子是建在一个废弃的金洞上的,由于地基空虚而致使建在上面的房子倒塌。所以说,木氏土司派那么多的丽江坝人到俄亚,是冲着铁矿和金矿去的。俄亚人到现在也都这样认为。俄亚纳西人由几个家族组成:一是东巴世家;二是木瓜家(木氏土司的代理);三是一些平民百姓。这几个大家族组成了俄亚人。考察了俄亚之后,我们最后的一个感觉是,俄亚与丽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我们去考察俄亚时,从音乐人的角度去采访几家人,让他们吟诵一下那里最原始的歌曲,结果发现歌词中有“坞鲁银别”之类的词,问他们这些词指什么?俄亚人称:“坞鲁”指的是玉龙雪山,而非亚丁雪山;但问“银别”指什么时,他们回答不上来了,只是说师傅这么教,我也这么唱。在丽江,“银别”指的就是金沙江。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记载,这种文化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到了俄亚,使人有如到了丽江的感觉,尽管它是四川省的地盘。由于俄亚属于四川省,加之长期与世隔绝,俄亚纳西人的服饰也有了变化,刚开始的服装一定是从丽江带去的,由于气候的原因,丽江的羊皮褂是很厚的,但到俄亚,羊皮褂子就变成麻制或毛织布做的了。还因长期与世隔绝,语调的高低长短与丽江也有所不同,有些话我们听不出意思来。但他们所讲的与我们讲的话大都一样,基本词汇的意思也没有变。这是由于地域的变迁、年代久远及与世隔绝造成的。如果将俄亚的语言与丽江古城为代表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话,是俄亚的语言更接近纳西族的原始语言,还是丽江的语言更接近纳西族原始的语言?这就不好下结论了。也许俄亚的语言才是最原始的纳西语,因为丽江受外界的影响要比俄亚大。此外,丽江的东巴与俄亚的东巴现象哪个更传统?俄亚的一些风俗习惯,特别是火塘文化,与丽江的火塘文化相比较而言哪个更接近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这些课题都尚待研究。

俄亚人保留下来的、体现着传统纳西文化,值得引以为荣的另一种东西,那就是马帮文化。我们平日所说的马帮文化,对马锅头都只停留在想象和追寻中,但在俄亚,这种马帮文化随处可见。每到黄昏你如果坐在大村的桥边,这时这里是俄亚大村最热闹的地方。各路的俄亚马帮都回来了,一串一串的马匹,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分散进各户寻常百姓家,还有经过长途跋涉后急于回家喝一杯热茶的赶马人……那是一个最感动人的场面。我在考察俄亚时也感慨道:世界上最风流的要数俄亚的马锅头了。马帮人旅途的种种艰辛,一到家中都忘到脑后了。鹰钩鼻的、个头高大的俄亚伙子在余晖下都不失英雄气概。风尘仆仆的马帮是俄亚久远的一种文化现象。我由此认为,俄亚人在俄亚这个地方保持了一种游牧生活,保存了纳西人从北线、东线和西线占领地盘开拓边疆时的那种英雄气概。俄亚是一块风水宝地,过去那里盛产金子、铁矿,从经济上支撑了木氏土司家族,支撑了丽江人。当年徐霞客被请到丽江来,替木氏土司修改和编撰诗文,临走时木氏也赠送了金子,从而可以看出俄亚这个地方对于纳西族的贡献。我在俄亚考察时也曾说,木府曾经的辉煌也是建立在俄亚的基础上的。

在讲东线进军路线时,把俄亚拿出来做了专门的讲解,在讲北线的时候又要把盐井拿出来专门进行讲解。北线进军路线中的盐井,是坐落在澜沧江边的一个纳西族民族乡,这里有纳西族1000多人,约占当地人口的1/4。由此我们不难推测:这个地方当年对丽江人来说太重要了。现在食盐的作用似乎不明显了,但在过去食盐对人类的生存是相当重要的。人要是缺碘就会出现“大脖子”现象,现在极少见了,在以前,四方街上随处可见长“大脖子”的人,特别是贫穷的百姓更容易得这种病,原因就是缺碘,吃不起盐。战马要是缺了盐,那就会浑身无力;战士若缺了盐,会浑身浮肿,哪来战斗力!所以多少年来大家对于食盐的价值及重要性非常明白。盐与人的一切活动息息相关。那么多的牲畜,那么多的纳西人,那么多的军队,缺了盐行吗?丽江坝一带的地盘,哪里有盐呢?而盐井正是盛产食盐的地方。俄亚有铁矿、金子,盐井有食盐,两个地方正如孪生姐妹一样。俄亚是纳西族乡,盐井也是纳西族乡,对最根本的东西当年木氏土司是抓得很紧的。

我们考察了盐井后才知道盐田是怎么一回事。在澜沧江边有冒出来的几股水,是自然的含盐水,只要把这种水背去放入一块块人造盐田内,水蒸发后,盐就会附在盐田表面上。这几股水的出水处在澜沧江边。当江水上涨,出盐水处就会被水淹没了,一旦水位下降,盐井的纳西先民就把含盐的水一桶一桶地从江边背上去,倒入盐田中进行晾晒。听说盐井的盐最适合人食用了。盐田女非常辛苦,背盐水的大多数是能吃苦耐劳的纳西妇女。背盐水还挺有讲究,一个高高的大桶,假如顺着山坡背,爬山时稍一弯腰盐水就会泼出来,但她们就有本事,不是靠在脊背上背,而是悬在半空,这样无论怎么走,怎么上坡,盐水桶始终保持着垂直。纳西妇女就这样将盐水一桶一桶往上背,然后晾晒出盐。多少年来就是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谁不想争夺盐井这块地盘呢!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争夺之战,来攻打的,进行保卫的,在那里打拉锯战屡见不鲜。藏族史诗中的《格萨尔王传》里描述的其实就是争夺盐场的故事,所以说所有的民族都要去抢这么一个地盘,那里发生过多少次的战争,死了多少人,不难想象。为保卫盐场而发生的争夺战事,史书上甚至没有记录,我们现在只能凭想象了。人们都称赞纳西妇女很能干,我看是盐井的盐田女更为辛苦,但同时也充满着乐观精神。我们到盐井考察时,到处能听到山歌,大家哼着山歌,背着盐水,那里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盐井这个地方的盐田是一个池子接着一个池子,高高低低,远远看去犹如一大片梯田。这一点尤为重要,即经过多次争夺战后,盐井被纳西人死死地保住了。纳西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守住盐井的意识是相当强烈的。直到现在,盐井仍然是西藏自治区的纳西族乡,这就是实证。

图4-38 盐井晒盐场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盐巴有时胜过金子。有了盐之后,盐也变成了马和金子,俄亚的金、铁还有盐井的盐都是这个民族的宝藏。木氏土司为什么要进行东线的进军?我们从俄亚、盐井的状况中就可得到认识和体会。如果你不去占领那个地盘,那么这个民族怎么生存呢?这是生存问题,更不用说发展了。所以从这一点而言,当时的木氏土司、当时的丽江人是很有战略思想的。

盐井和俄亚共同支撑了当时的木氏土司,也正因为二者的原因,纳西族的许多文明和辉煌也就形成了。反过来说,纳西族的许多文明和辉煌是建立在盐井和俄亚的经济支撑基础上的。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当时木氏土司的战略思想也就跃然纸上了,你就能领会木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了。我们若要领略纳西族的发展,就要了解俄亚和盐井在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现今丽江游客经常质疑的一个问题是:“小小的纳西族的土司,怎么会建如此大规模的宫殿?”答案就在此。

我们还认为,木氏土司不仅把持了盐井其地,也将这里产出的盐惠泽四方,从西藏过来的也得到了利益,从丽江过去的更得利,都吃过盐井的盐。要将遥远的海盐送到这些地方是很难很难的,这里的盐井不知道养育了多少辈人。再就是盐井的盐巴教会了丽江人做生意,培育了一代丽江商人(盐商)。当时一小撮盐巴,说不定就可以换回一群牛羊。盐田的人要吃肉,他忙于采盐,盐又不能当饭吃,所以只能用生产出来的盐换回牛、羊、马以及粮食。盐田采盐的不属于农民,而是手工业者。人背或马驮一袋盐到一个地方,如果用一小碗盐能换两只羊的话,说不定到另外一个地方用一小碗盐就能换回一头牛,哪里有利可图就往哪里跑,这就是商业行为。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纳西人学会了做生意,所以说,盐井“培育了纳西族的一代商人”的说法半点都不夸张。还有,当时俄亚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里,你牵一头羊去那里卖,那里也有羊;你骑一匹马去,那里也养着大量的马,这样一来就达不到互通有无的目的,民间的小商小贩靠这样的方式是发展不起来的,也是不实际的。但是盐巴呢?可以由一种物质换成另一种物质,商业活动往往就是从这些形式开始的。这样一来,就培育出了丽江的一代商人。

老实说你没有钱买茶喝也不会怎么样,你不穿华丽的衣服也不会死人,但是人不吃盐巴是不行的。所以除了丝绸之外,除了茶马古道之外,依我看对盐巴互市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至少是没有像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一样叫得响。另外,盐还使其他食品的交换成为可能。我们试想,假如家里杀了一头猪,要把肉晾干后去卖,这个制作过程要是没有盐巴的话,肉就会腐烂,也卖不了好价钱,味也不美。但是如果用盐腌制一下,就能做出味美可口的火腿,这种猪肉就会变成高档商品,就可以做火腿生意了。古代丽江的火腿从何而来?是从盐井而来的,要不然如果当年在丽江食盐比金子还贵,谁家会如此奢侈来制作需要用大量的盐来腌制的火腿呢?我们在芒康考察时,芒康人说“丽江人就是做火腿的”。没有盐井还能制作出火腿?丽江火腿还会如此有名?所以说盐井这地方虽然远离丽江,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地方对于纳西族的发展、对于木氏土司的发展所起过的作用。木氏土司也是慧眼识宝,在占领、开发与保护俄亚、盐井中表现出雄才大略。我们要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俄亚和盐井,否则木府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讲俄亚、盐井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讲这两个地方的盐、火腿、铁、马、金子,但事实上我们是在讲一个民族的英雄气概,是在讲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战略。当然,除了盐井,木氏土司还从附近的兰坪、剑川等地获取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