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虚龄13岁时随母亲坐船前往檀香山投靠其大哥孙眉。该火轮船震撼了孙中山!故第一步必须查出1879年孙中山母子从翠亨村前往澳门的交通工具究竟是什么。君不见,1884年孙中山与喜嘉理牧师和另一洋人传教士自澳门走了“一两天”,才到达翠亨村。难怪孙中山叹为观止!......
2023-09-18
本侦探在第三十六章查出,1883年秋孙中山从翠亨村仓皇逃往香港后,先在基督宗教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拔萃书室,1884年春转读香港政府按照英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理雅各(Rev.James Legge,1815-1897)所构思的、不属于任何教派的政府中央书院。在两家中学读书期间,孙中山都在基督宗教美国纲纪慎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的传道所寄宿。继他在夏威夷教会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孙中山在香港仍然日夜接受基督宗教《圣经》激励他“成龙”。
除了《圣经》以外,孙中山也深受移植到香港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所营造的客观环境所影响,以至他自言在香港读书期间的所见所闻,启发了他彻底改革华夏文明来让它现代化,结果终于毅然投身革命,建立民国,他自己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即本侦探隐喻为“成龙”之谓也。但是,长期以来让中外历史学家感到扑朔迷离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香港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客观事例,启发了孙中山这种不寻常的思想?本侦探不自量力,决心彻查此案。经过多年的明察暗访,发觉孙中山曾就读的香港中央书院大考时,有下列这么一道汉译英的考试题目:
水为朝夕烹饪之需必求清洁方合饮食之宜乡村近山之地水多不洁饮之辙易生病此其故亦缘中国以近山附郭之区为坟墓所在掩埋浅薄猝遇暴雨冲刷綦多积尸秽水不免混注于溪涧之中人所食之疠疾遂起。[2]
这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是1888年1月大考的汉译英试题。当时孙中山已经离开了中央书院,而在西医书院念医科了。故表面上,此道试题似乎与孙中山无关。不!关系密切极了。据本侦探考证所得:
(1)当时中央书院的“翻译”这门课,是有课本的。
(2)课本一经编定,便长期使用,多年不变。该校过去甚至有一个制度,学生向校方租用教科书,年复一年,每本每年租金港币10元,升班或毕业时交还校方。[3]
(3)考试时,老师从课本之中抽一两段给考生翻译,以致香港政府教育署派到该校的主考官抱怨说,由于上课时学生把老师教导他们的译文死背硬记,考试时就凭记忆把译文默写出来,只有极少数高年级的考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法作独立翻译。[4]
(4)当时的中央书院不容许选修,凡是在哪一级所开的课程,该级学生都必须攻读。[5]尽管是翻译课中的汉译英,哪怕是汉语根底极差的洋学生也必须勉为其难。本侦探又考证出,孙中山在1886年极可能已经是最高班的第一年级学生了[6],而第一级的高班课程又包括翻译,故孙中山肯定读过该课本。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本侦探连忙再次赶往翠亨村实地调查,考察孙中山童年从其中取水回家饮用的山水井,水质如何。结果发觉该井就在金槟榔山山脚,且赫然发现山上有多穴坟墓。后来杨鹤龄去世后,他的尸体竟然也埋葬在这山水井之上的金槟榔山山腰!
图39.1 翠亨村金槟榔山山脚的山水井(在本侦探背后石级顶端有石碑的地方)
图39.2 翠亨村金槟榔山山腰的杨鹤龄墓
当孙中山在课堂上读到上述引文,突然想起他多年从金槟榔山山脚的水井中挑回家里饮用的山水,原来渗有死尸水!心里会怎么想?接下来会产生怎么样的情绪?他愤怒地对翠亨村的同乡说:“天子替你们在这翠亨村干了什么事呢?没有!”[7]香港科技大学的陈建华教授认为村民一般把弊政归咎于地方政府,孙中山却直接怪罪于天子,殊不合普通故事常例,却合符伟人传记应有的情节。陈建华教授此说甚有见地。任何人沿着他这思路想下去,结论必然是:孙中山“自小就有帝王思想”[8],“足以说明他的狂妄”[9]。但陈建华教授郑重地补充说,由于“中山先生坚持‘共和’”,反而“显得更为可贵”。[10]本侦探在钻研和撰写了《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11]、《孙逸仙在伦敦:三民主义思想探源》[12]、《中山先生与英国》[13]、《三十岁前的孙中山》[14]和《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15]之后,对孙中山毕生行事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觉得他夸夸其谈有之,狂妄则不至于此,更丝毫没有做皇帝的思想。那么,为何他不骂别人,却专门大骂天子?
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本侦探另辟思路:英国人在1841年1月26日挥兵占据当今香港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港岛[16]之后,马上着手基本建设。港岛本来就是光秃秃的,食水奇缺。开埠后人口激增,食水更成问题。港英政府最初是打井以及在主要溪流上游盖建储水池等,皆不敷应用。于是在1859年10月14日悬赏$1000,征求开发水源的方案,并拨款$25000备用。1863年建成薄扶林水塘,以后不断把该水塘的水坝加高及扩大集水区,至1877年全部竣工时,集水区共416英亩(即1683552平方米),蓄水量6800加仑(即30913公升)。[17]
该水塘距离市区很远,于是香港政府就不惜工本建设一条长长的暗渠,把干净的食水引到市区,供市民饮用。目前港岛半山区的干德道,是英文conduit的音译,而conduit正是暗渠的意思。当年把食水从薄扶林水塘引到港岛中区的暗渠,就是沿目前半山区干德道这条路线走。1965至1968年间,本侦探在香港大学念书而在卢格堂(Lugard Hall)宿舍寄宿,每天清晨沿干德道跑步,神游冥想1883—1892年间,孙中山先后在干德道下面的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和西医书院读书时的食水,都是来自薄扶林水塘。1967年的夏天,本侦探在薄扶林水塘脚下、附属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University Hall)暂住,晨昏均在水塘旁边的小路散步。水塘三面环山,山上没有一座坟墓,没有一幢民居,有的是纯粹的大自然,有的是青葱树木、鸟语花香。置身其中,恍若世外桃源。
本侦探不禁又神游冥想当年在香港求学的孙中山所喝的水,就是来自这水塘。当他喝这干净的山水时,回想故乡翠亨村紧靠金槟榔山山脚那受坟墓污染了的井水,心情会怎样?改喝其他水井的水不行吗?则本侦探频频跑翠亨村实地调查时,发觉村内无处不是井,大户人家还有自己家里的私人水井,当今孙中山故居之内也有一口水井。本侦探询诸翠亨村村民,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村内水井的水质不好,不能喝,只能作洗涤之用。但他们又说不出一个道理。本侦探另辟蹊径,爬上翠亨村附近最高的山头——犁头尖山,环视周遭环境。
图39.3 香港薄扶林水塘
从犁头尖山顶俯视翠亨村,发觉该村位于五桂山脉众多山谷之中朝东的一个山谷。该山谷狭而长,三面环山。金槟榔山在东偏南,犁头尖山在北方,五桂山最高的主脉在西南。据考证,五桂山的主脉海拔531米[18],在此发源的一条小溪,过去名叫石门溪[19],现在称兰溪,由西往东流。兰溪两旁有果园、菜地,也有稻田,青葱怡人,甚为优美。这个山谷,无以名之,美国人林百克似乎是按照孙中山意思而称之为Blue Valley[20](碧翠的山谷,简称翠谷),本侦探觉得此词甚富诗意,用中文写作时一直沿用至今。当兰溪流了约4公里而到达翠亨村附近时,就拐了一个弯,改向东北方向流,注入珠江。[21]翠亨村位于该山谷靠近珠江的地方,本侦探深深地吸了口新鲜空气,凝视该谷,陷入沉思:地下水多从五桂山主脉流过来,经过不少农地、果园,才进入翠亨村。农民在农地上施肥,孙中山那个时代所用的肥料都是人、畜的粪便。口述历史说: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就曾经挑粪经过杨氏大宅时,臭气熏天,被乳臭未干的杨宝常当场斥责。[22]本侦探也曾审视过翠亨村的农地,发觉沙多泥少,粪便很快就会浸入地下水,流进翠亨村家家户户的水井,从该等水井取水煮饭泡茶,一定异味难当。
村内的水不能喝,山水井的水又不宜喝,全村没有能喝的干净水!孙中山愤怒地提问:为何远在天边的英女王能为香港殖民地的居民解决食水问题,中国的天子对脚下的翠亨村子民就漠不关心?于是乎就破口大骂了。
孙中山凭什么认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为遥远的香港解决了食水问题?原来当时港英政府所干的一切,皆以英女王陛下的名义进行。君不见,在孙中山那个时代,所有港英政府发出的公函所用之信封,上面都印有“On Her Majesty's Service”〔为女王陛下服务〕等字样?实情也符合这名义:港英政府决定建筑薄扶林水塘,必须请示远在伦敦的殖民地部大臣,说明理由,开列所需费用,需时多久等情节。获其批准,才能动工。[23]伦敦的殖民地部大臣用以寄出其批示到香港的公函所用之信封,上面同样印有“On Her Majesty's Service”〔为女王陛下服务〕等字样。
英女王不单为香港居民建筑了薄扶林水塘;而且,在孙中山抵达香港读书的1883年,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容量更大的大潭水塘建筑工程。塘址在港岛南部,水坝用花岗石和混凝土建造,坝高27.432公尺,宽121.92公尺,坝基厚18.288公尺。配套工程有三:
(1)一条长2219.192公尺的隧道,贯穿黄泥涌峡谷;
(2)一条长5027公尺的引水道,用石头和砖块砌成;
(3)6个滤水池,总面积达2712.82平方米,池深9.144米,每天可过滤25912200公升的水。
第一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已耗资$1250000。该水塘储水量为250000000加仑(即1136500000公升)![24]当时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念第二年级,全港上下欢腾,热烈庆祝之际,孙中山回顾翠亨故乡的食水,心中会有何感想!
图39.4 香港大潭水塘引水道
本侦探从孙中山在香港的生活体验出发,来考虑他那怒斥中国天子的话,就觉得该话是青少年怒发冲冠时自然感情的爆发,而丝毫不存在着“帝王思想”[25]、“狂妄”[26]等因素。
怒斥天子就是造反了!现实生活把他“拉”向革命!
本侦探把上述探案所得,在2006年11月6日于中山市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布后,不料竟然引起轩然大波。为何如此?本侦探过去从纯粹治史方法的角度分析该事件时,结论是“孙中山研究任重道远”[27]。现在再经过十年的思考,觉得更应该扩大视野而从“文明交战”的角度审视该事件,结果有惊人发现。详情敬请读者耐心等候本侦探行将出版的拙著《文明交战》,当中题为“救亡从教育开始”的一章。
[1]Anon,“Dr Sun Cheered and Chaired.Speech at University.My Revolutionary Ideas”,Hong Kong China Mail,Tuesday 20 February 1923.
[2]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First Class Exam ination,January 1888,Tables and Papers connected w ith the exam ination of the First Class at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37,The Hongkong Government Gazette,28 January 1888,pp.89-93:at p.93.
[3]Item 10,in Report by the Head Master of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Mr Geo.H.Bateson Wright,to the Colonial Secretary,The Hon.W.H.Marsh,3 January 1885,attached to E.J.Eitel,Educational Report for 1884,Hong Kong,Education Department,25 February 1885;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24;Presented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 command of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n.d,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24,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Sessional Papers 1885,pp.241-258:at p.247.
[4]R.F.Cobbold and Thomas W.Pearce,Joint Examiners,to the Governing Body of Queen's College,31 January 1896,in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49,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5 February 1896,pp.120-124:at p.124.
[5]Item 4,in Annual Report of the Head Master of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for 1887,16 January 1888,by Geo.H.Bateson Wright to the Honourable Frederick Stewart,Colonial Secretary;Presented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 command of H.E.the Governor,n.d.,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2/88,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Sessional Papers 1888,pp.107-110:at pp.107-108.
[6]当时的班级号数是倒数的,第一级是最高班。见拙著《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第六章的考证。
[7]林百克著,徐植仁译:《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7),页137。
[8]陈建华:《孙中山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关系考释》,《“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60—150:其中页102。
[9]陈建华:《孙中山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关系考释》,《“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页60—150:其中页103。
[10]陈建华:《孙中山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关系考释》,《“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页60—150:其中页107。
[11]The Origins of An Heroic Image:Sun Yatsen in London,1896-1897(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汉语版见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从未披露的史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汉语版简体字版则见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2]黄宇和:《孙逸仙在伦敦:三民主义思想探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13]黄宇和:《中山先生与英国》(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5)。
[14]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香港:中华书局,201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5]黄宇和:《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香港:中华书局,2015;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16]British Foreign Office records deposited at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Elliot to Palmerston,Desp.5,Macao 21 January 1841,FO17/47.
[17]http://www.info.gov.hk/water150/mbook/ENG/Construction/construction_pl_content_txt.htm l,accessed on 2 May 2006.
[18]黄宇和:《翠亨调查报告》(手稿),2007年9月28日。
[19]厉式金主修:《香山县志续编》,卷二,《舆地·山川》,页11a。
[20]Paul Linebarger,Sun Yat-se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New York,1925;reprinted,New York:ASMPress,1969),p.1.
[21]黄宇和:《翠亨调查报告》(手稿),2007年9月28日。
[22]李伯新采访陆天祥(86岁),1962年5月23日,载李伯新:《忆访录》,页68—70:其中页69—70。
[23]且不要说建造水库这么大的工程,就是花$5000,作为补助拔萃书室扩建工程费用的一半,香港总督也必须请示殖民地部大臣。见Extracts from the Minute Books,18 August 1891,in Rev W.T.Featherstone comp.,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Hong Kong(Hong Kong:Ye Olde Printers,1930),p.106。
[24]http://www.info.gov.hk/water150/mbook/ENG/Construction/construction_p1_frm.htm l.
[25]陈建华:《孙中山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关系考释》,《“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页60—150:其中页102。
[26]陈建华:《孙中山与现代中国“革命”话语关系考释》,《“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页60—150:其中页103。
[27]见拙著《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第九章。
有关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文章
孙中山虚龄13岁时随母亲坐船前往檀香山投靠其大哥孙眉。该火轮船震撼了孙中山!故第一步必须查出1879年孙中山母子从翠亨村前往澳门的交通工具究竟是什么。君不见,1884年孙中山与喜嘉理牧师和另一洋人传教士自澳门走了“一两天”,才到达翠亨村。难怪孙中山叹为观止!......
2023-09-18
但林百克之没有提及此事并不能证明孙中山并未在拔萃书室读过书,因为林百克只是在1919年用了几天时间与孙中山谈他的家世后就写成他的传记,其中粗略与记忆错误之处,在本书题为“《圣经》激励孙中山‘成龙’(三):孙中山是寄宿生?”至于1898年在伦敦出版的《古今姓氏族谱》,则窃以为编者有删节材料的权力,他没提孙中山曾在拔萃书室念书并不能证明孙中山未曾在该校念过书。所据乃林友兰《国父在香港中央书院》一文。......
2023-09-18
本侦探在上一章侦得,孙中山自言他在香港读书期间,所见所闻启发了他的革命思想,终于投身革命,建立民国,他自己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即本侦探隐喻为“成龙”之谓也。本章则列举到目前为止所查出的第二个事例:内忧激励孙中山“成龙”。待他稍长后而明白到这是当时中国内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事就转而激励他矢志“成龙”,把华夏现代化了。村塾的学童们闻声四散,只有孙中山寻声而趋。孙中山也“入乡随俗”,安静地忍受着。......
2023-09-18
本侦探在本书题为“‘皇帝田’预言孙中山‘成龙’”的第二十六章已经侦察出,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完全没有自己的耕地。孙中山幼小,嗷嗷待哺。[8]待孙中山出生的1866年,孙达成已经53岁。当时杨宝常的年纪与孙中山相近,而孙父已是接近60岁的老翁。为何态度做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为后来孙中山成龙了!盖孙中山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24]。......
2023-09-18
上一章提到,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离开祖屋“异居”。估计孙达成每月在澳门这个城市的食宿费至少需要2元。若此言可信,则孙达成每月汇该月能省下来的钱的一半(即1元)回家,亦合乎情理。当天下午,本侦探转到孙中山外祖父的家乡崖口乡调研,先到陆红英的家。待晒干坚固后,再灌压第二层泥浆。准此,大家一致认为,孙达成财力所及,只能是泥砖屋。......
2023-09-18
而本章要查个水落石出者,正是孙中山如何目睹鸦片之毒害中华,由此而激励他从事革命,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终于成功了,并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此节容本侦探稍后交代,因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进一步探索鸦片如何激励孙中山“成龙”。从题为“外患激励孙中山‘成龙’”的第四十一章可见,天天“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1]的孙中山,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突然上书李鸿章建议改革。......
2023-09-18
本侦探继续追查孙中山后来的礼学渊源,发觉他在香港所读的拔萃书室和中央书院,都有稍微涉及汉语的课程。此语明显地过分,但花之安特殊之强项——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也是当时中国汉学家望尘莫及者。此外,香港中央书院的英文常识试题,有命学童以“遇贼争死”为题作文者。准此,可以说孙中山从中央书院的课本中,继续抽样地学习了“四书五经”。......
2023-09-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