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礼学融合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与中国传统礼学融合的现实意义

【摘要】: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根源来自西方,这自有其真实的一面。[55]而中国广大学术界,在五四运动中也曾高呼“打倒孔家店”[56],以致不少中国人自己也藐视孙中山三民主义所包含的传统国学。正是由于孙中山受到中国传统礼学的影响,所以后来他在鼓吹民族主义精神时,才不会像明治维新的日本那样,步欧洲后尘而把民族主义精神刻意培植为帝国主义,侵略邻国。

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根源来自西方,这自有其真实的一面。因为,其中之民族主义,一般被学者翻译为nationalism。而nationalism的思潮,的确是发源自19世纪欧洲。[51]而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也被学者翻译成democracy;由于中国千年帝制,以其专横而恶名昭彰;所以洋人一看到democracy此字,就坚定不移地认为,孙中山所提倡的民权主义,是拾西方的牙慧。又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他更是甚为具体地说过:“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52]以此之故,西方史学界,尤其是研究思想史的人,普遍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思想上毫无创新,不值一哂。

这是洋人的偏见,而造成洋人这种偏见的原因,是他们既忽略了孙中山处处是出于国情来构思其三民主义;也忽略了三民主义当中所包含的中国优良的传统价值观。而这种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在欧洲因科技发达而强大之前,是普遍地受到欧洲知识分子的仰慕和尊敬的。[53]只是欧洲科技后来居上,在19世纪把清朝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才产生了藐视中国(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倨傲心态[54],以致尽管发现了三民主义存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同样藐视之。这种心态发展到20世纪,西方史学界,更把现代化等同西化。[55]而中国广大学术界,在五四运动中也曾高呼“打倒孔家店”[56],以致不少中国人自己也藐视孙中山三民主义所包含的传统国学

洋人的另一偏见是,他们普遍认为孙中山幼年时,只在穷乡僻壤的村塾,念过几年童蒙读物诸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从来未参加过科举考试,国学根底有限。所以误认为三民主义尽管有国学的因素,但也最是肤浅不过。而持有这种偏见的洋人,一般是受到科举出身的康有为等人,对孙中山的藐视态度所影响。毕生研究孙中山的史扶邻(Harold Z.Schiffrin)先生,甚至拾章炳麟的牙慧而斥责孙中山为被人唾弃的粗野犷夫(uncultured outlaw)。[57]康有为与章炳麟先后成为孙中山的政敌,洋人拿孙中山的死对头所攻击他的话,来衡量他的国学修养,必然偏颇!

此外,洋人一方面严厉批评科举出身的士大夫,自鸦片战争以降,出于狂妄无知而百般阻挠中国向西方学习。[58]另一方面,对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孙中山,又拾传统士大夫出身的康有为、章炳麟等之牙慧,来批评孙中山国学根底浅。[59]一句话,洋人总觉得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都一无是处。他们那种高高在上的倨傲,长期毒害了中外关系。

本侦探有鉴于此,故决定集中探索孙中山幼年在村塾读过什么书。结果发现他固然读过《三子经》《千字文》等启蒙小册子,但也进而读过部分“四书五经”,并明白个中道理,只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出洋留学而已。后来孙中山尽管去了夏威夷香港等地读书,而所读差不多全是英语课本,但课余时间还不断勤修国学,已如前述。据云,对“二十四史”[60],各式各样的有关书籍[61],《三国志》《水浒传》《东周列国志》《四书备注》[62]、《太平天国演义》《孙子兵法》《八家讨论集》,和韩愈柳宗元、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国藩等人的文集[63],他都涉猎,可见孙中山所阅读的书籍范围是很广的。他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诠释,是否像彭林教授一样受到韩愈的启发?

正是由于孙中山受到中国传统礼学的影响,所以后来他在鼓吹民族主义精神时,才不会像明治维新日本那样,步欧洲后尘而把民族主义精神刻意培植为帝国主义,侵略邻国。相反地,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六讲》(1924年3月2日)里说:

中国古时常讲“济弱扶倾”,因为中国有了这个好政策,所以强了几千年,安南、缅甸、高丽、暹罗那些小国,还能保持独立。现在欧风东渐,安南便被法国灭了,缅甸被英国灭了,高丽被日本灭了。所以如果中国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如果中国不能够担负这个责任,那么中国强盛了,对于世界便有大害,没有大利。中国对于世界究竟要负什么责任呢?现在世界列强所走的路是灭人国家的;如果中国强盛起来,也要去灭人国家,也去学列强的帝国主义,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们的覆辙。所以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列强要抵抗他。[64]

一句话,这段引文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代表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总结其民族主义共六次演讲时,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一分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65]

在这里,孙中山把《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理想,从中土扩展到全世界,这抱负可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