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未来职业发展:自由化、智能化、综合化

未来职业发展:自由化、智能化、综合化

【摘要】:(二)职业活动的自由化随着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活动将出现自由化的趋势。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比例仅有31%,显然较低,但发展潜力相当大。教师和护士将是本世纪最受欢迎、报酬最优厚的职业中的两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势头进一步加快,未来职业的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专业化的特点。职业的智能化要求各种就业岗位对单纯体力劳动者需求量明显减少。

(一)职业要求的综合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达不到专业的要求,就不能从事该职业。有的一种职业与另一种之间交叉延伸,从事一种职业时需要具备另一种职业的要求,如以前的科研人员只管科研成果,但现在的许多研究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开发者,有的还是经营管理者。职业要求的综合化,要求职业工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双学位甚至多学位,有的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此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职业活动的自由化

随着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活动将出现自由化的趋势。职业活动自由化的三种表现:一是职业场所的自由化。有些职业工作者将没有固定的场所,在家里上班、网上上班已成为一种职业的新时尚,如当今的SOHO一族。二是职业活动时间的自由化。如律师、设计师等,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没有严格的上班时间或下班时间界限。三是职业人的自由化。从事自由职业的人,没有具体的工作单位,常常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履行其职业职责,如文化娱乐影视界人士、自由撰稿人、经纪人、作家等。

(三)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增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少职业的寿命相对缩短,职业之间的地位兴衰不断变迁,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增加迅速,就业人数显著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均已超过50%,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比例,美国和加拿大最高,为63%,日本为58%,德国为54%。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比例仅有31%,显然较低,但发展潜力相当大。

(四)未来的职业

知识经济给人们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未来,但未来的职业会怎样变化呢?以下是西方学者对未来职业的预测,这些预测的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以色列特拉维也纳大学大卫·帕西格教授认为:人类的职业大约每5年就将更换20%。50年后,当今社会的约500。种职业将从人们身边消失。自1961年第一台应用型机器人在美国问世以来,机器人不仅从事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也在逐步替代部分人的脑力劳动。15~20年后,人工自动化操作系统会使打官司像买飞机票一样容易。人们存款、取款和购物将完全采用电脑记账的方式。律师和银行职员这两种职业面临悄悄消失的危险。面临类似命运的,还有中层经理、秘书、售货员、司机等大众化职业。在未来的几年内,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80%的人将从事服务业和各种信息业务,只有不到20%的人会从事工农业生产和管理。

美国应用信息学家K.哈夫纳认为: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都将会由人工智能代替,那些从事可程序化脑力劳动的人类职业将在几年内被技术变革所淘汰。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PC机的普及,部分旧职业即便不会消失,所需从业人员也将大大减少。教师和护士将是本世纪最受欢迎、报酬最优厚的职业中的两种。教师不再仅是现代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实际经验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步人社会。机器人将代替护士做铺床、扶病人出浴缸等简单工作,护士可以有更多时间集中照顾和关怀病人。事实上人类自己就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最高典范,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还是应当交给人来做。

麦卡洛夫在《放弃职业》一书中这样描述未来的职业:我们永远在转变之中。要么在转变中求发展,要么被遗弃,人们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固定的工作可能将不复存在。新技术正改善着生产率,但它们创造的职业比它们消灭的多。等到机器人和自动化能做所有的工作时,人们就可以被解放出来发展美术戏剧、音乐和哲学,就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古代所做的那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势头进一步加快,未来职业的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专业化的特点。

1.职业的智能化

指在职业劳动中,体力劳动的比重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体力劳动脑力化。职业的智能化要求各种就业岗位对单纯体力劳动者需求量明显减少。

2.职业综合化

指职业之间相互交叉、重叠,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经验、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如:对产品推销员,不仅要求掌握产品推销知识,还要求具备公关能力;对会计师,不仅要求会打算盘,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求会操作电脑。职业的综合化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就业岗位更欢迎那些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

3.职业的专业化

指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社会对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各种职业岗位有更多受过专门培训、接受过专业教育、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

(五)未来的劳动者类型

据有关专家预测分析,2l世纪主要需要如下四个类型的劳动者。

1.智能型劳动者

智能型劳动者是指掌握相当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工作技能,从事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工作的劳动者。智能型劳动者分布于各行各业,如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师、经理、艺术家、推销员、智能型工人及智能型农民等。智能型劳动者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有较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能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或思维决策,是体力和脑力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新型劳动者。

一个企业纵使有周密的发展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但如果在生产第一线缺乏足够的有较高分析判断能力的操作工人,企业的一切努力也将事倍功半,并会因此而缺乏竞争能力而带来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的成败不仅要依靠决策管理层和技术开发部门,还取决于在生产第一线是否拥有能够正确执行决策者意图的智能型劳动者,取决于他们的智能和创造力

在微软公司,你看不到大企业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几座现代化的办公楼耸立于如茵的绿草中间,错落有至,确有一种优雅娴静的氛围。“开发部”是微软的核心,每个人拥有一个大概只有5平方米,除了一把椅子和4~5台电脑外,几乎见不到其他任何东西的办公室。他们所进行的国际贸易基本是无形的,但价值与作用却难以描述。微软的崛起,靠的就是它拥有的人的智慧,也就是一批高素质的智能型的劳动者。

当今,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向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对工作岗位的影响越来越大,岗位的“智能化”对劳动者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产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计算机技术为例, 目前技术寿命大约只有一年。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发、生产的主要是知识型、智力型的产品,而从业人员一个人既是设计者、开发者,同时又是生产者。因此,从业人员必须是智能型劳动者。

2.复合型劳动者

复合型劳动者就是拥有多种技能的劳动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项技能将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通用技能,因此,要求劳动者能够具有复合型技能。例如机器维修,以前的维修工人要么只懂机械,要么只懂电路的原理。而现在先进的机器却要求维修工人既要懂机械,又要懂电子,即机电一体化,否则便不是一个称职的维修工人。

复合型技能是相对于专项性技能而言的。它不仅体现在掌握多种通用技能、单项技能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掌握一类职业共同的专业理论方面,并能在这些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把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到新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中去。

随着职业更迭的加速,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个职业。如果是单一型劳动者,一旦失去原有工作岗位就可能一时找不到职业,必须通过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只有成为复合型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比较容易地将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到新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上去,缩短失业时间或者避免失业。

3.社会型劳动者

社会型劳动者是指除了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工作技能外,还具备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活动能力的劳动者。传统的劳动者一般固定在某种工作岗位上,不断地重复相同的操作,与他人合作的要求不高,许多人几乎不需要与外界打交道。比如车工,只需埋头苦干,生产出优质的零件,就是一个好工人。

现代社会使自然人转换为社会人,相互封闭、相互隔绝的劳动岗位将不复存在。而在信息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多种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的岗位结构将作为具有社会型特征的岗位架构。在这种岗位架构下,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渺小,更多的成果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因此,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活动能力。

4.创业型劳动者

创业型劳动者是指既有创业意识和精神,又具有相应的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们对就业岗位的竞争会表现得更加激烈,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就业,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广义上讲,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个体的大业;从狭义上讲,创业则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和家庭的小业。作为新时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有坚定的信念、致富的欲望、超常的胆量和魄力、坚强的毅力,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信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创业意识和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信息收集处理、生产和经营管理、分析决策、选拔用人、公关协调,以及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