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自我教育特征及其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

自我教育特征及其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而在自我教育的范畴下,通过主动理论灌输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教育过程,从而达成教育中主客体的统一,即学生即是教育的主体,亦是教育的客体。自我教育中达成的主客体统一,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自我这个客体转化为主体,对自身进行再教育,最终完成教育过程。

1.主客体的统一

教育中主客体而言,大家普遍的认知是:教育的主体就是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它与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主体和客体一般都是分别由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来体现,教师通常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式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而在自我教育的范畴下,通过主动理论灌输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教育过程,从而达成教育中主客体的统一,即学生即是教育的主体,亦是教育的客体。自我教育中达成的主客体统一,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自我这个客体转化为主体,对自身进行再教育,最终完成教育过程。

2.选择与目的性的统一

在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中,因教育者占主导性地位,受教育者受动式地接收外界传来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接受的理论知识的内容无法选择。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统一,能够充分地选择理论知识内容,达成教育的选择与目的性统一,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感、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延伸性

由于我国在课程分类中的科学性,学生在每次的教育活动中吸收的知识都是相对单一的。在自我教育的条件下,学生会对从外界接收的信号进行内化,在这个内化的实现过程中,学生收获到的可能不只是某一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而是综合外在的环境、经验、对象等条件延伸出更多样的知识,这时就达到了自我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多样与延伸,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实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