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革命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摘要】:首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对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整合性不强。[4]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们在对武汉革命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展览方式上,存在单一、生硬、枯燥的地方,尚未完全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授课中,对于革命物质文化载体的课外实践性教学与课内引入式教学运用较少,武汉革命文化物质载体的运用成效不明显。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05方案”等文件的陆续发布,促使我国各高校在革命文化资源的运用上成效显著,对武汉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视度也显著提升,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对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整合性不强。例如在课程中,教师通过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利用,可基本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实现目标任务,但对本地革命文化资源更深层次的、更高要求的整合性不强,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还不足,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进行展示。因此,加强本地革命资源系统性的利用,有助于增强教师更深层次挖掘本地资源的科研性,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武汉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视,整理挖掘与课程相匹配的武汉革命文化资源,形成完整体系,以使学生更好地汲取革命文化的营养。

其次,教师对本地革命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时代性。[4]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们在对武汉革命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展览方式上,存在单一、生硬、枯燥的地方,尚未完全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易引用相同的时代意义较强的“革命老曲”,教学缺乏内在感染力和外在吸引力,因而不利于大学生将课程知识内化。这与高校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有关。

再次,缺乏对本地革命文化物质载体的良好运用。在实际授课中,对于革命物质文化载体的课外实践性教学与课内引入式教学运用较少,武汉革命文化物质载体的运用成效不明显。武汉地区具有众多的革命文化资源,如武昌首义纪念碑辛亥革命博物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等近代史的历史遗迹;也拥有各类各级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的近现代革命文化资源,地方报刊的革命资源及个人收藏民间资料、物品等。高校教师若仅传授文字知识而疏于对实践载体的把握,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会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被动、抵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