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决学生参与动力低的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视域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解决学生参与动力低的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视域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就目前来讲,相当一些高校的领导只关注高校的排名、社会对高校的总体评价等硬性指标,却忽视了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这样,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高校领导就不可能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以致实践教学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顺利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的教学不仅仅包括纯粹的理论教学,而且包括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才能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却忽视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实践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致使实践教学“虚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的好坏与学校领导重视与否直接相关。就目前来讲,相当一些高校的领导只关注高校的排名、社会对高校的总体评价等硬性指标,却忽视了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这样,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高校领导就不可能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以致实践教学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顺利进行。其次是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指导者与组织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多少有着直接关系。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少,上课班级大,每位教师仅是应付课堂教学任务就已力不从心,还要为自己的职称评聘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再加校外实践所涉及时间、经费、场所、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开展。最后是一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意愿来安排与设计实践教学,而没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致使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无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学生若仅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所提交的报告往往是简单的、粗放的,甚至是全盘的网络复制,对实践的内容及规律进行探讨则无从谈起。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也谈不上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魅力,直至最后失去理论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对思政课的不正确看法与态度。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上述认识上的各种偏差,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