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课中的目标与属性差异研究

思政课中的目标与属性差异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实践教学规律,围绕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深入社会,接近工农,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

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实践教学规律,围绕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深入社会,接近工农,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亲身体会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四是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认识国情,了解和服务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尚未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部分,其组织形态、实施和考核办法均与高校正式课程有着很大区别,程序上没有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规范和严格,形式上更多样、组织上更松散、目标上更宽泛。就内容广度来说,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不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宽泛,主要围绕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展开,其特定的课程目标就是德育,实践内容必须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从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角度,努力挖掘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广泛内容,开展全面性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在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验和经历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