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

【摘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活动和课程形态,但二者的宗旨和内容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其计划性、组织性和规范性都要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稍逊一筹。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为依托,通过各种教学和评价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载体,是加强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教学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下的一种突出实践特点的课程形态。它不同于专业实践,也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活动和课程形态,但二者的宗旨和内容不同。专业实践的宗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体现专业课教学内容,属于智育范畴,一般由大学生所在院系组织实施;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则一定要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联系,属于德育范畴,一般由思政课教学单位组织实施,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改造社会。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不同之处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由高校教务处和思政课教学单位负责组织和实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呼应。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应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明确规定的学时、学分,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完整、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和监控体系、评价体系等。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属于课外活动,并不是课程形态,一般由高校的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或由大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一般而言,其计划性、组织性和规范性都要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稍逊一筹。《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列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就说明了二者的不同。

实践的本质是实践主体的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标准,应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否具有“实践性”,而不是看其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因此,只要教学内容是鲜活的案例、图片、影像、情境,教学方式是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可以称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可以说、也可以做。近距离的接触和亲身的感受使学生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对象,而是积极的教学实施者和参与者,在亲身经历、亲自考察中锻炼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它既包括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讨论、原著研读、影视观看等,也包括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劳动锻炼、顶岗实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科技下乡、志愿服务等;既涉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活动,也涉及网上与网下、集中与分散、平时与假期的实践活动。[4]物理空间上分类,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种: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