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青年大学生成才规律的应有之义【研究成果】

青年大学生成才规律的应有之义【研究成果】

【摘要】: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责任意识较为淡薄;知识体系构建尚未完成,政治辨别能力不强;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道德判断能力不够。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富有独立思考精神,他们的成长过程深受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大众传媒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知识水平、理想追求、价值认同、心理成熟、行为习惯、品德素养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因此,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是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前提,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力保障。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责任意识较为淡薄;知识体系构建尚未完成,政治辨别能力不强;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道德判断能力不够。结束12年的应试教育,离开父母和老师的严密监管,开启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许多大学新生失去目标陷于茫然、缺乏指导流于盲目、价值混乱不免盲从。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起学生能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才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因其现实性,可以直接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主动回应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把道理讲通透、把问题讲清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理解和领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核心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以极强的“代入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面临的类似问题,并且在案例教学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换言之,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内化在为自己的信念意志,进而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通过“理论—案例—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