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目前较多高校对于思政课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课堂讲授模式,较多采用大班授课。“慕课”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的不足,利用“慕课”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电子教案、PPT等相关视频资料发布到网上供学生课前预习。“慕课”在线下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集中探讨”的模式。......
2023-09-18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都展开了丰富多彩与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也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活动。无论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还是相应的实践教学研讨活动,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思政课教师相应的投入逐渐加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增强。而学术界对实践教学的讨论与反思则更加促进了现实实践教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我们在看到实践教学活动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存有以下问题。首先是形式多样而有形式化倾向。目前的实践教学形式,从实践地点来看,主要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就实践主题而言,有校内调研、社会热点研究、读书会、农村调研、新媒体公益、校友访谈和暑期调研等教学形式。这些实践教学形式看似种类繁多,眼花缭乱,但其实更多的是花架子,而有流于形式的倾向。现实的情况是,对实践内容的提炼不够,对实践形式的挖掘有余。其次是内容丰富但有内容空洞化的倾向。思政课教师一般会从思政课程中提炼出诸多实践内容,但是由于不注重实践形式而出现内容虚化的倾向。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问卷分析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众所周知,每一种实践内容都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形式。如果只用一两种调查方式来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再好的实践内容都会空洞化。最后是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前高校的四门必修思政理论课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都只是单纯地考虑自己课程的特点,缺乏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有些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点的重合,而实践教学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同一教学内容有时出现在不同课程的实践选题上,各课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与配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术界对实践教学问题的探讨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综合学术界对此的探讨成果,我们发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根本上源于我们对实践教学涵义的认知存在偏差。下面我们重点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问题源自对实践教学的判定标准不同。目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理解不一,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而不应该理解为“社会实践中的教学活动”,也有学者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实践的目的所在”,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呢?我们以为,实践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行”为主体的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实践教学活动,名曰实践,即做,但实践的前提是教师的理论指导,即教。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思想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实践教学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否则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盲目的、无效果的。在教师的教的主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进行实践活动。学生的“行”非常重要。它既能把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现实,让学生看到理论指导现实的巨大作用,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生动理解,让学生明白实践活动的不可或缺性。最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行”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一种知识点的理解及其运用问题,更是道德提升与理想信念的建立与坚定问题。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现实当中,并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念。
总而言之,所谓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行”为主体的旨在提升道德水平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活动。有学者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定义为“在教师‘教’的前提下,学生‘亲身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的形式,达到大学生观念提升、道德提高、责任感增强、意识进步、信念坚定等主观世界改造目的的教学活动”[2],可谓深有见地。我们认为,只有对实践教学的此种含义有了深刻的认知并按此去实行,我们才能尽量减少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种种问题,推动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课程思政视域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
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目前较多高校对于思政课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课堂讲授模式,较多采用大班授课。“慕课”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的不足,利用“慕课”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电子教案、PPT等相关视频资料发布到网上供学生课前预习。“慕课”在线下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集中探讨”的模式。......
2023-09-18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活动和课程形态,但二者的宗旨和内容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其计划性、组织性和规范性都要比思政课实践教学稍逊一筹。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
2023-09-18
以“课前时事演讲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有效模式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李桂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仅理论性、政治性和思想性十分突出,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笔者多年来一直以“课前时事演讲法”探索“概论”课如何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实验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2023-11-29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充分理解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一致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体验革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情境来说,有着确切的教育效果。之所以说效果不佳,正是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这一要求来说的。......
2023-09-1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在评价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时,应加强对大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的考核比例,客观上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加强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
2023-09-18
作为关系存在,必然存在关系双方。在自我认同中,把自我认同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性,属于人的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看法就是把认同这种主客体的关系状态视为是先验存在的;把自我认同视为生命周期过程中渐成的,则认为认同是后天形成的。......
2023-10-06
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在思政实践课教学方案上已有规定,一般都是要求学生结合思政理论课堂上学习的某些知识点,将其联系具体实际,参加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去体会和感悟,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紧缺,导致教师实践教学任务过重,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分离,导致教学目标难实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能力有限。......
2023-09-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大超出了一种学说的含义。如果可以对中国所有付诸于书面的文字进行词频统计,相信马克思主义会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相信也会难倒很多人。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则主要集中在恩格斯晚年的通信中。对马克思主义比较体系的阐发是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除了阐发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023-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