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课程思政视域中的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中的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因为,在课程思政的大视域下,要求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将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将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本职。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指导任务,主要由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思政理论课教师负责完成,正如前文所讲,由于有限的师资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致使思政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监督和指导,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保障。因此,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思路出发,为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门教师,与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相结合,重整思政课师资力量。

一种重组方案是,可以尝试从全校辅导员队伍,甚至行政部门的领导队伍中,遴选部分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人员,充实到思政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来。在传统学高校思政工作思维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工作;学工处主要负责学生“奖、惩、助、贷”工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公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生学籍及学风建设工作;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主要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推优,以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当前“课程思政”大环境下,要求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接式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再将思政工作仅仅作为某个部门或者某几个部门的工作来抓,而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一盘棋,紧密协作,相互对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实,在学校辅导员队伍、行政职员队伍以及行政领导队伍中,相当多的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学科背景和业务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无论是学历、专业知识、还是业务能力上,他们都具备胜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此同时,让他们参与这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保持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也有利于提升其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服务水平。

另一种重组方案是,可以尝试从学生所在学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部分师资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中。因为,在课程思政的大视域下,要求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将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将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本职。

思政课教师重组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张皮”的局面,就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和企业聘请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按照教学团队一体化,构建“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协调一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格局。这里,“一支队伍”,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统合成为一支队伍;“专兼结合”,就是在这支队伍的来源上既有校内的专任思政课教师和专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也有来自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兼职思政工作者;”协调一致”,即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彼此分工,相互协作,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日常的教育管理相结合,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按照这样的思政教育师资总体建设思路,构建思政实践课教学教育管理的职能体系,真正将教学、教育、管理、服务四个维度相互贯通,有机统一。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生态过程,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教学方式的采取再到教学成果的评价,每一个环节的改革都会受到教育理念、学校行政权力、教学资金分配、教师学生奖惩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牢记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我们一定能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

【注释】

[1]李静(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汪永芝,吴健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8):109-110.

[3]陈星宇,张春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4):94-97.

[4]张晓平,杨皓,李志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