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实践助推高校特色发展-基于课程思政视

思政实践助推高校特色发展-基于课程思政视

【摘要】: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显然是经验与问题相并存。正是根据这一意见精神,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可以说,这一情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极其相似的。这二者之间应当是明显不同的。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全国各高校深入探索与推进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各高校党委的重视下,确实取得了特色鲜明的丰富经验。譬如,北京大学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吉林大学“三实两训”学科交叉实践育人模式[11],湖南大学以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带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12],等等。大体说来,全国各高校从校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为其他高校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对思政课及实践育人越来越重视,从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经费支持、体制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充分支持,形成了党委领导的责任体制。可以说,与前些年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投入越来越大,形势一片大好。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显然是经验与问题相并存。

要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即顶层设计,地方落实。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会根据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作出重要规划,譬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并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根据这一意见精神,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前一个意见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培养而言;后一个意见则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主要是针对思政课建设而言。不过,虽然教育部颁布的该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但作为落实这一意见精神的“实施方案”中,对于实践教学并没有学时的规定,其后在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也未见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实践环节是应有之义。可以说,这一情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极其相似的。教育部也明确提出,“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的知识”——要求是一致的。不过,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前一个意见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后一个意见则强调的是实践教学。这二者之间应当是明显不同的。但是实际落实过程中,很多高校显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这也可能是各高校在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过程的处理方式。正是这种合二而一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推进乏力,而思政实践课的规范化建设一直困难重重。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被明确纳入思政课建设标准后,各地高校逐渐意识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顶层设计仍然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各地高校在总结中纷纷表示效果突出,成绩喜人;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学界充分意识到受限于各校实际情况,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具体落实过程出现了各种问题。

围绕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界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发现和提出了一些明确的问题,言语中的,研究很深刻。有些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也可能即将不是问题。有些问题则始终存在,尤其突出。考察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