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践调查的虚拟化:生成实践假象

实践调查的虚拟化:生成实践假象

【摘要】:从这种角度来看,这就使得调查设计过程成为一种“虚假实践”。因此,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展开,调查所实际收集到的整体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进一步筛选、统计等过程,同样只是指向于价值观所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与意义,这一必然性因果关联使得具体的调查行为也一并处于“虚假实践”的过程中。“虚假实践”所指向的一个根本现象在于,调查者在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与调查本身的基本要求存在着本质的背离。

在预先完成的理论规定的消极影响下,调查的环节与过程设计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行为,事实上均处于一种“实践假象”的意义下;或者说,它们的展开充满着虚拟化的意义,从而背离了实践调查所拟定的基本原则与主旨。

一般而言,对于调查的环节与过程设计,这一过程首先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作出的:在前期的理论预设中所形成的问题,需要通过这一设计过程得以统筹规划与组织。而问题在于,在预先完成的理论指引之下,这一基本前提在调查者着手进行调查设计时即已被“省略”了,调查者对于问题的意义与价值的反思被直接略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对理论规定进行整体反思的空缺。

调查者通过调查的环节与过程设计,其致力于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否具有可调查性?这一问题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被明确澄清之后,才能围绕所设定的调查问题展开具体的调查设计,从而使得被设定的问题投放到具体的行为探究中。在消费观这一主题调查中,大学生价值观成为消费观的主导因素,这一过程通过理论逻辑被演绎出来,在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被消解了,即对大学生消费观具有基础意义与影响的因素被预先规定了。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一种“虚假”的设问——探究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基础作用与意义成为中心问题。换言之,由于对大学生消费观具有基础意义与影响的因素被预先规定为价值观,在这一前提之下,实践调查所形成的基本问题事实上是对于这一理论规定的具体展开。由此,这就使得问题实质上被表达为:价值观究竟如何在大学生消费观中起到决定性意义与作用?

在这种情形下,调查者在调查的环节与过程设计中所针对的问题,是被限定在预先规定的理论之下的一种“后续展开”,它以一种“问题”的形式存在,但却失去了实质意义。从这种角度来看,这就使得调查设计过程成为一种“虚假实践”。

与这种情形相同,在由调查设计所展开的调查行为中,调查者所针对的问题也同样是预先完成的理论所决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展开,调查所实际收集到的整体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进一步筛选、统计等过程,同样只是指向于价值观所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与意义,这一必然性因果关联使得具体的调查行为也一并处于“虚假实践”的过程中。

“虚假实践”所指向的一个根本现象在于,调查者在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与调查本身的基本要求存在着本质的背离。这种背离使得虽然调查在实际活动中展开,但却是以偏离于本有目的而进行的,它因此使得整体的调查活动导向于一种“无意识”中,而这种“无意识”正是一种意义虚无化的代表。

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恰恰是调查者越加具体、越加充分地深入调查设计以及调查行为的展开中,从这里所形成的实践虚假性也就越加强烈地体现出来。这一特征主要源于调查者对于实践本有的目的处于无意识中,因而对具体设定、规划及具体行为也同样处于无意识中,这种无意识是通过预先完成的理论规定所引导出来的。

理论规定在实践调查中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当如何来澄清理论规定在实践调查中的意义与价值?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在人类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史中即已展开,从社会调查史的演化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逻辑反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