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课视域中的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强化思想引领,积极投身实践

思政课视域中的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强化思想引领,积极投身实践

【摘要】:“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学生主体能动思想,坚定推进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这期间,社会实践的插入会使思政课从理论与思考,一一转变为实践与行为。其次,培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除了从认知层面了解外,还需要优化大学生自身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积极认同并支持他们所参加的活动,自愿投身于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去。大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是作为专业实践可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传统思政教学中,实践教学主体应该灵活变通,按实际实践情况来区分。一些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社会责任感、沟通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其中社会责任感需要思政课程的灌输,沟通能力则需要社会实践各种活动来锤炼,从专业实践来把握自我专业管理的去向以及努力的大致方向。“三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学生主体能动思想,坚定推进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实践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提升、自我践行施行、自我超越完善,这一环扣一环的行动正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的充分体现。

首先,明确思政课在高校中的独特地位和学好思政课的作用。认清思政教育自觉意识是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前提条件,它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活动提供正确方向。在认识思政课的基础上,沉稳的情绪、热血的行动是思政教育自觉意识向自觉活动转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纽带。在这期间,社会实践的插入会使思政课从理论与思考,一一转变为实践与行为。其次,培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除了从认知层面了解外,还需要优化大学生自身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积极认同并支持他们所参加的活动,自愿投身于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培养,并且感受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在坚持大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社会主题词,引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发思考、鼓励发声、制订方案,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些在实践中获得的品质对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可以让个人特征适应社会的需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任何一门专业课所面对的难题。大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是作为专业实践可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对公共课、选修课,存在一种可以容易过关的侥幸心理,认为这并不关乎他们真正的生存技能或学术生涯。专业课教师应该作为“指路人”,以专业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人生哲理故事为开端,引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对自己人生会有针对性的思考。各个高校不同的学院每年都会有相应的竞赛活动与院系文化传播,专业课教师可在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升个人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