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课程特点:勇气减少,谨慎增加

思政课程特点:勇气减少,谨慎增加

【摘要】:思政课的理论性、知识体系的庞杂性和价值引导性自然抬高了该课程的难度系数,从而削弱了思政课教师从事教学的自信力。这种局限往往也会使思政课教师在可期望的教学效果上失去了信心和底气。教师知识结构与课程自身特点存在着难以契合的“先天不足”,不能完全匹配本课程的教学所需知识体系。

思政课的理论性、知识体系的庞杂性和价值引导性自然抬高了该课程的难度系数,从而削弱了思政课教师从事教学的自信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课程涵盖了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到法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不一而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有深度,这就难以避免自身理论的枯燥与深奥。多数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储备量与所需认知水平存在相当距离,这便使大学生在初始接触这些知识时必然产生距离感、陌生感、晦涩感、枯燥感。这种局限往往也会使思政课教师在可期望的教学效果上失去了信心和底气。

教师知识结构与课程自身特点存在着难以契合的“先天不足”,不能完全匹配本课程的教学所需知识体系。一直以来,思政课课程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多学科的知识(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单一的历史课程外),与之不匹配的是,具体从事教学的一个教师,他(她)只是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单一的专业出身不能胜任某一门课程对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需要。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涵盖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大门类的知识,如果一个出身于哲学的教师教授这门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教学内容上就会犯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知识体系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创新理论,若想讲好这门课,则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所以课程的先天特性制约着教师理论传授上的勇气。另外,在过去很多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构成成分除了人文社科相关专业出身的人才之外,还有很多非专业出身的兼职教师,这就越发使教师理论素养的基本面较差,加重了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