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实践问题及三合一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实践问题及三合一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因此,由擅长理论的教师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可能会带来指导不力的问题。不过这一问题正在改善之中。思政实践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自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这些有一定的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实践课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1.教师经验缺乏,主导作用不力

思政实践课程在各高校蓬勃兴起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大多由近年毕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组成,他们本身长于理论研究而短于实践,本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有待加强。因此,由擅长理论的教师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可能会带来指导不力的问题。不过这一问题正在改善之中。

2.学生主体作用不强,参与积极性有待调动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在思政实践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客体角色认识不足,不愿意主动参与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也不愿意自觉接受教育。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已形成了“思政课就是说教课”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在信息时代,书中的大道理在网上随处可以得到,专门开设思政课显得多余。思政实践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亲自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这些有一定的难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实践课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3.缺乏保障机制,物质条件不备

思政实践的顺利实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然而现实却是中央规定的生均20元的思政专项经费在很多高校不一定能够得到落实。很多高校投入不足,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使思政实践课程的开展随时会遭遇经费短缺的尴尬。与经费问题相关,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明显滞后。上级来检查的时候,账面上的实践基地有很多,实际上很多实践基地只是挂牌而已。后续的建设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践,会挫伤师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