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反思及艺术研究思维课程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反思及艺术研究思维课程

【摘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样并不是指某种统一的风格样式,而是因为这一时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普遍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潮流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时期也被称为现代主义之后、反现代主义等。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考虑与环境和场地融合的关系。通俗化、戏谑化成为后现代设计反讽现代设计的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建筑界出现了大量的流派,如粗野主义、典雅主义、高技派、解构主义等,在建筑实践领域产生多元化的设计方向和主张,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式形成。建筑设计领域中出现新的名言“Less is bore”(少是很让人厌烦的事情)以回敬密斯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样并不是指某种统一的风格样式,而是因为这一时期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普遍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潮流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时期也被称为现代主义之后、反现代主义等。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差异性:首先,产生的背景与根源不同,现代主义诞生于战乱、物质匮乏和工业初步发展的时期,后现代主义是经济发达与物质生活富足后人们感受到的工业危机感;其次,现代主义关注功能、经济、美学、技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后现代主义重点批判前者的风格形式问题。因此,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在名字上与现代主义存在相关联,但是并不是说后现代主义可以完全代替了现代主义,而是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设计中某些要素进行了集中的反思和修正。

如果说现代主义推翻了几个世纪积累、流传下来的建筑设计原则与规律,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代主义倡导几十年的新建筑标准又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注解,尤其在形式探索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设计思路:一、反对崇尚工业、技术和现代化,较少谈论社会生产、科技发展与建筑的影响;二、追求形式,如路易斯·康的“形式启发功能”,约翰逊的“形式跟从形式”;三、在尊重历史的条件下提倡复古和折中。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考虑与环境和场地融合的关系。通俗化、戏谑化成为后现代设计反讽现代设计的态度和价值观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撰写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提出了反经典、反现代、反全球化,与现代建筑理论针锋相对的主张,引起建筑界的强烈响应,成为当时反对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文丘里提出了一种新的追求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建筑美学观念,完整、统一、和谐的古典主义建筑美学观念不再是设计创作表现艺术美的最高原则和目标,古典的元素、符号被解构、片段地使用,建筑美学的范畴迅速扩大,美学创新设计的路径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罗伯特·文丘里在他所设计的图15-10的母亲住宅中,在山形房屋的前壁用凹进的中心虚空间隔开,装饰的线条呈现轻松、调侃的设计构思,这种设计手法在后来经常被大量模仿。

图15-10 母亲住宅

另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是由美国建筑师菲利浦·约翰逊于1984年设计的电报电话大楼,建筑主体37层,分成三段,整个楼体在结构上采用现代的技术和结构,但是在形式上则出现了对传统手法的变体应用,例如大楼顶部装饰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山墙,但是在其中部开了圆形缺口,立面采用传统的石材贴面等。菲利普·约翰逊是美国重要的现代设计师,他一生设计的建筑风格多变,早年受到密斯设计理念的影响,进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尤其擅长超高层建筑设计项目,而后又尝试拼贴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电报电话大楼就是其里程碑式的建筑案例。1979年,约翰逊获得了第一届普立兹克建筑奖,该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我们再来分析两个城市广场的设计案例,一个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设计——1983年完工的筑波中心广场,他直接“引用”意大利设计师米开朗琪罗所设计的卡比多山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将古典主义样式与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拼贴。另一个是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图15-11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由于该地区意大利移民比较集中,因此摩尔在设计中采用了罗马建筑元素进行拼贴和重构,尤其在色彩和材质上对罗马涉及的常规做法进行了颠覆,使人产生戏谑、调侃、轻松的视觉感,另外,地面同心圆的铺装象征着意大利西西里岛。

图15-11 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如果说以上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案例还是对现代主义形式上的批评和改进,那么以弗兰克·盖里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则对其进行了颠覆,破碎的线条与复杂交错的形体成为解构主义造型上的显著特征,视觉造型的前卫、反叛似乎成为解构主义建筑所追求的明显价值标签。盖里的建筑设计如同对待雕塑一般在模型的基础上推敲和加减形体,建筑作品完全是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思考的表达,很少掺杂社会背景和其他要素,在材料上也大胆选用各种金属材质。这些设计手法使他的建筑呈现出与以往任何建筑都不同的视觉冲击力,成为解构主义之中独树一帜的风格性特征。1997年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就了这个西班牙小镇的旅游业发展,每年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这座充满奇异色彩的建筑综合体。盖里的设计依然秉承独特的形式探索风格,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对天花板、墙面、地面等一切建筑元素的定义,以一种奇幻、美丽、流动的空间造型和特异的结构博得了世界的瞩目。由于形式复杂,整个博物馆的结构设计借助一套由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设计而成。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意在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新材料的发明为设计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基础条件。在这一时期建筑师的设计从开始“适应”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到创造性的“领导”科技应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设计流派、思想和风格探索。农业文明背景下曾经相对统一的设计价值追求已经完全被消解,尤其发展到后工业时代,设计师更倾向于在各自关注的维度上去探索、实验和创新。